胡佛機構(全名為胡佛機構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自1919年成立以來,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與智庫的演變。起初,它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簡單的資料庫,旨在保存一戰期間蒐集的檔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胡佛機構如今已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公共政策智庫之一,其任務在於促進經濟自由、個人自由及有限政府。
胡佛機構的使命在於「喚起對人類歷史上戰爭的警惕,並透過研究這些記錄來促進和平。」
胡佛機構的創始人赫伯特·胡佛,當時是一位富有的工程師,也是斯坦福大學的首批畢業生之一。他在1919年通過電報向斯坦福大學校長威爾伯提供了五萬美元,開展第一個專案——胡佛戰爭文獻館,專注於一戰的相關資料。
「我閱讀大量文獻,特別是關於歐洲以前的戰爭、革命和維持和平的嘗試。」
經過數年籌款,胡佛文獻館於1922年正式成立,隨著資料的擴充,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專門針對一戰的圖書館之一。在1941年,胡佛塔的完工,標誌著其成為斯坦福大學獨立的永續機構。
經過胡佛的努力,以及隨後的資金支持,在1959年後,胡佛機構正式轉變為一個研究機構,繼續它的使命。在其歷史上,許多美國總統的政策製定有著胡佛機構的影響,尤其是里根總統任期內,機構成為保守派政策的重要智囊團。
「胡佛機構並非單一的黨派組織,我們的菁英學者對多元觀點都持開放態度。」
機構目前分為多個研究團隊,涉及經濟政策、歷史、教育及法律等多個領域,發行多部學術刊物並在國際學術界具備高度的影響力。
根據2021年的學術影響評價,胡佛機構被評為全球第十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它的知名學者如諾貝爾獎得主亨利·基辛格、米爾頓·弗里德曼等,曾在各種政策研討中貢獻邏輯與智慧。
「我們的智庫致力於創建一個深入探討政策與學術研究的環境。」
胡佛機構的最新發展包括2020年康多莉扎·萊斯(Condoleezza Rice)就任機構新任主任,她努力強化與斯坦福大學的聯系,並試圖調和外界對於該機構偏向保守派的偏見。
胡佛機構的運作資金大約一半來自私人捐贈,其餘則倚賴內部募款。雖然機構以其智慧而著稱,但長期以來的政治色彩仍然使其面臨挑戰。尤其在研究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領域時,依然存在分歧。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對話與討論才能促進理解。」
如今,胡佛機構是否能繼續在保守與自由思想中找到平衡,依然引發關注與討論。它的未來導向將對美國的公共政策以及國際關係有何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