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滅絕,即人類物種的假設性終結,可能源於各種外部自然原因,例如小行星撞擊或大規模火山爆發,亦或是由於人類自身的破壞,自我滅絕。當代的科學共識是,雖然由於自然原因導致人類滅絕的風險相對較低,但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滅絕風險卻是當前研究和討論的熱點話題。
在長期的歷史中,古代哲學家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滅絕是不可想像的。
隨著科學發展,對絕種的認知逐漸加深。17世紀和18世紀的啟蒙時代,通過地層學和化石的發現,滅絕的科學基礎越來越穩固,隨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進一步強調了物種滅絕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到了19世紀,人類滅絕的概念在科學與文學中越發流行,出版了多部相關著作和小說,探討這一主題的深遠意義。
隨著核武器的出現,科學界對於人類滅絕風險的討論再次升溫,著名思想家如羅素指出,「人類面臨著明確的選擇:要麼全人類滅亡,要麼必須獲得一些共同的理智。」
進入冷戰時期,核戰爭的風險以其毀滅性的潛力,引發了人們更深層次的關注。許多學者預測,若全球核武力量流失控制,滅絕便成為毛骨悚然的現實。進一步來說,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與自我複製的納米機器也成了可能威脅人類生存的因素。
科學家如卡爾·薩根在1983年就指出,單純以死亡人數來衡量毀滅的嚴重性,「掩蓋了其完整的影響」,核戰爭可能會損害我們所有的後代。
從人類存在的歷史來看,專家們普遍認為,自然滅絕的風險比人為滅絕的風險要小得多。儘管地質記錄揭示了許多自然事件的威脅,如超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的潛在風險,但大部分學者認為人類的活動所引發的風險,比這些自然威脅要來得更為迫切與現實。
諸如過度開發、氣候變遷、資源耗竭等問題,正急速侵蝕著我們生存的基本環境。更不容忽視的是,人口選擇性出生率的下降也讓人類未來的生存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如果人類不改變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可能在未來20到40年內發生文明的完全崩潰。
從經濟到文化的根本轉變,或許成為人類避免自我滅絕的唯一出路。學者們一致認為,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機會仍在,而選擇是否轉變則取決於我們對未來的責任感與思考。未來的數十年被認為是關鍵的歷史時刻,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尚未經歷過的人工智慧所引發的問題。
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認為,對於防範滅絕風險,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因為這是當代倫理思考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在這美麗而又脆弱的星球上,隨著我們的文明不斷前進,我們應該要認識到,今後所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道德與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人類是否能夠克服自身的限制,並朝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