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聯想測試(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是一項用於檢測人們潛意識中記憶中的概念(objects)之間的聯想的評估工具。它常被運用來評估測試者所持有的隱性刻板印象,例如特定種族類別與對該族群的刻板印象之間的聯繫。除了種族群體之外,這項測試還可以應用於性別、性取向、年齡、宗教,甚至自尊心和政治觀點等各類信念的聯結。
隱性聯想測試自1998年由安東尼·格林瓦德(Anthony Greenwald)、黛比·麥基(Debbie McGhee)和喬丹·施瓦茨(Jordan Schwartz)首次提出以來,已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廣泛應用工具。
在研究中,IAT被認為是一種測量隱性態度的工具,它能夠反映未經意識識別(或不準確識別)的過去經驗痕跡,並且這些經驗痕跡會介導對社會對象的情感、思考或行動。在IAT測試中,使用者需要迅速對兩個目標概念和一個屬性進行分類,分類更容易的組合(反應時間較快)被解釋為與記憶中的聯繫更強,而困難的組合(反應時間較慢)則被解釋為聯繫較弱。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背景下,格林瓦德和馬哈澤林·巴納吉(Mahzarin Banaji)在1995年就強調,隱性和顯性記憶的概念不僅適用於人際關係,也可以應用於社會建構。研究者希望通過開發能夠探測個體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的聯繫的測量方法,使其能夠評估那些無法通過顯性自我報告方法(如社會期望偏誤)測得的態度。
自最初的文獻發表以來,隱性聯想測試不僅被引用超過4000次,還衍生出各種變體,以應對測試的局限性。這些變體包括測評肥胖歧視、自殺風險、戀愛附著、對性取向的態度和政治偏好等。對於僅依賴自我報告的方法所無法捕捉的態度,IAT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途徑。
IAT的程序通常包含一系列七個任務,參與者需要根據屏幕上顯示的單詞進行快速分類。舉例來說,在最初的任務中,屏幕的左上角顯示「黑人」,右上角顯示「白人」,而中間則顯示一個隨機字。參與者需透過按下相應的鍵來將這些字分類至正確的類別。隨後的任務將結合這些不同的類別及其相關的屬性,並進行類似的分類測試。
如參與者在「黑人/愉快」的組合中反應更快,則代表他們可能對黑人持有更正面的潛在聯想。
在進行IAT測試時,參與者在測試的不同階段會面對類似的任務,但每次的組合及排列會有所變化,以確保測試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每個任務都旨在探索參與者對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偏見及其對社會對象的看法。
隱性聯想測試有多種變體和特定類型。例如,Valence IAT
專注於測量個體對於某些概念的正向或負向偏見,而Stereotype IAT
則主要探究社會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人們的看法。自我尊重IAT則幫助我們了解個體的隱性自尊心。
例如,研究表明,超過70%的個體對白人相對於黑人有隱性偏見。
此外,研究者們也針對兒童開發了Child IAT (Ch-IAT),以適應年輕參與者的需求並探索他們的隱性態度。透過這些不同的測試版本,IAT持續擴展至各種領域,包括性別、年齡等社會心理學的核心主題。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IAT被認為是揭示無意識心理過程的重要窗口。這種隱性的心理機制可能會影響個體的行為與決策,因為許多人在評價社會對象時,常常會自動依賴這些未經過濾的聯繫。 隨著對IAT的應用與討論日益增多,對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探討也在進行。例如,一些學者提出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反映自我認知的延遲現象,並指出在特定任務中產生的複雜認知過程可能會影響結果。
在如此複雜的背景下,我們不僅要關注IAT本身的測試結果,更需思考其對我們社會的影響及啟示。當無意識偏見悄然潛伏於我們心中時,我們該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