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價值的交錯: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學生的學習動機無疑是影響其學業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心理學家約翰·威廉·阿特金森所提出的期待–價值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學生動機的有效框架。該理論不僅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還可延伸至健康、溝通、行銷等其他領域,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動。

期待–價值理論認為,學生的成就及其相關選擇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成功的期望以及主觀任務價值。

期待可以被理解為學生對自己未來在某項任務上成功的信心,而任務價值則是學生對該任務重要性、實用性或趣味性的主觀評價。這兩者的交互作用會直接預測學生的參與程度、持續興趣及學業成就。根據這一理論,許多影響學業表現的因素,如社會背景、刻板印象、過往經驗等,都是通過這些期望與價值的調節來發揮作用。

期望的角色

期望是學生對自己在短期或長期內成功的具體信念。這些信念與個體的行為以及所做選擇有著直接的關係。期望通常與自我觀念及自我效能感相關。自我觀念反映了學生對自身能力的理解,而自我效能感則是他們相信自己能成功執行特定任務的信心。

研究表明,期望和價值的變化會影響學生的整體學習表現,尤其是在特定學科領域中。

主觀任務價值

根據亞克斯及其同事的定義,主觀任務價值可以被視為學生對某項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其可分為四個子類別,包括實現價值(對身份或自我重要性)、內在價值(享樂或興趣)、實用價值(有用性或相關性)及成本(如時間損失、過高的努力要求等)。其中,實現價值和內在價值的相關性較高,而實用價值則包含內外在的成分,與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業表現密切相關。

學習動機的發展

研究者發現,期望和價值可以在六歲時就被區分出來。學生的動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在數學領域,這一現象在男女學生中表現出的特別明顯。影響動機的原因包括學生對不同領域的理解日益複雜,以及他們周遭環境的變化。例如,隨著學年增加,學習重心可能會從學習轉向成就評價,這樣的轉變往往對學生動機造成不利影響。

干預措施的效果

期待–價值理論還可以應用於干預項目,這類項目旨在改變學生的動機信念。透過這些干預措施,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期望與任務價值,還能有效降低其感知的成本,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業成就。比如,針對價值的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教師設計課程,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所學的知識與自身生活的聯繫,這樣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和興趣。

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教育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綜上所述,期望–價值理論為我們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隨著教育環境和家庭背景的變化,如何找到適合當前學生需求的動機提升措施,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在教育的未來,我們如何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呢?

Trending Knowledge

你知道嗎?自我效能感如何改變你的學習旅程?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對於他們的學習表現和未來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期望-價值理論,學生的成就與他們對於成功的期望以及對任務價值的認知息息相關。這些因素不僅能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也能最終決定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 <blockquote> 學習是投資時間與精力的一個過程,而自我效能感正是影響學生是否願意持續這一投資的重要心理因素。 </blockquote>
四種主觀任務價值:它們如何決定你是否想參加一個活動?
在當今社會,了解為什麼人們對某些活動感到興趣,而對其他活動卻不屑一顧,在各個領域都非常重要。根據期望價值理論,個體的參與動機受到「期望」和「任務價值」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這些概念不僅在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還適用於健康、行銷及經濟等領域。 <blockquote> 期望是個體對未來某一任務成功的信念,而任務價值則是個體對該任務的重要性、實用性或趣味性的看法。 <
成就動機的秘密:艾克爾斯如何擴展期待–價值理論?
期待–價值理論不僅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也對心理學、健康、行銷等多個領域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一理論的核心在於,個體的期待與價值觀念會直接影響其行為選擇。而在教育領域,艾克爾斯進一步擴展了這一理論,形成了對學業成就動機的全新理解。 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期待–價值理論由約翰·威廉·阿特金森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間提出,旨在深入研究個體的成就動機。在80年代,艾克爾斯對該理論进行了擴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