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價值理論不僅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也對心理學、健康、行銷等多個領域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一理論的核心在於,個體的期待與價值觀念會直接影響其行為選擇。而在教育領域,艾克爾斯進一步擴展了這一理論,形成了對學業成就動機的全新理解。
期待–價值理論由約翰·威廉·阿特金森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間提出,旨在深入研究個體的成就動機。在80年代,艾克爾斯對該理論进行了擴展,特別是在教育應用中。根據艾克爾斯的研究,學生成就及其相關選擇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成功期待和主觀任務價值。
成功期待是指個體對於完成某項任務的自信心,而任務價值則是指個體認為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實用性或趣味性。
成功期待是一種個體對未來成功的信念,這樣的信念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和決策過程。艾克爾斯指出,這種期待與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能力信念密切相關。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於能否成功執行特定任務的信念。
主觀任務價值幫助個體回答「我想不想從事這項活動,為什麼?」這些價值可以分為四個分類:成就價值、內在價值、實用價值及成本。
研究發現,學習動機在學業生涯中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這種下降在數學成就方面尤其明顯,並且與性別的影響密切相關。學者們還提出了一些解釋,認為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習環境的重點也從學習轉向了成就,這可能會對學生的動機產生負面影響。
發現學生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能夠更清楚地區分不同的學科領域,而這種更複雜的概念化也促進了他們對學科的認知發展。
艾克爾斯的研究同時促進了干預措施的設計,旨在改變學生的動機信念。這些干預措施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期待和價值感,還能減少學習中的成本。通過設計能讓學生理解學習材料與他們生活之間的聯繫的課程,這類干預會特別有效。
研究表明,當學生能夠看到所學的內容與自我生活的聯繫時,他們的興趣和成就表現往往會顯著提高。
除了教育,期待–價值理論的應用還延伸到健康、溝通、行銷等多個領域。心理學家馬丁·費什拜因於20世紀70年代創立了這一理論,旨在理解個體的態度形成與改變過程。隨著研究的發展,這一理論如今已經應用於更廣泛的範疇,有助於解釋個體行為及其背後的心理機制。
期望–價值理論的基本構成包括個體對某物或行為的信念、為該信念所基礎的價值觀,及根據這些信念和價值觀所形成的期待。
隨著期待–價值理論的深入發展,未來的研究或將更聚焦於如何實際操作以提高學習者的動機,讓教育者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如何讓學生找到內在的動機,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