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叢神經阻滯是一種區域麻醉技術,有時被用作手術上肢的選擇方案或輔助全身麻醉的手段。該技術涉及將局部麻醉劑注射到臂叢神經近旁,以暫時封鎖上肢的感覺與運動能力。患者在隨後的手術過程中可以保持清醒,亦可必要時接受鎮靜或完全麻醉。
最重要的優勢是避免全身麻醉及其伴隨的併發症和副作用。
臂叢神經阻滯的技術分為幾種,根據針頭或導管插入的不同位置進行分類,例如頸部的頸間阻滯、鎖骨上阻滯、鎖骨下阻滯以及腋下阻滯等。
全身麻醉可能導致低血壓、心輸出量下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呼吸抑制及失去保護性氣道反射等一系列不良影響,臂叢神經阻滯則能夠避免這些潛在風險。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會考慮使用臂叢神經阻滯:
臂叢神經由C5-C6-C7-C8-T1的腹側神經根構成,部分病例還可能涉及C4和T2。進行神經阻滯的各種方法主要基於對臂叢神經周圍神經血管包膜的理解。
所有這些方法的概念是,存在一個鞘膜包圍著神經血管束,延伸從深頸筋膜到腋窩的邊界外。
臂叢神經阻滯通常由麻醉醫師執行。為了獲得最佳的阻滯效果,針尖應在注射局部麻醉液時靠近臂叢神經。現有的數種方法包括:經動脈施針、引發感覺異常、使用周邊神經刺激器或便攜式超聲掃描設備。在注射附近神經時,受試者可能會感受到“針刺感”或“電流感”,這通常預示著很好的阻滯效果。
頸間阻滯通過在前中斜方肌之間的溝槽注射局部麻醉劑,以提供對肩部的麻醉和術後鎮痛。此技術的優勢之一是能快速阻滯肩部,但缺點是在尺神經供應範圍內的麻醉不足。
鎖骨上阻滯是一種單次注射迅速提供手臂內麻醉的方法,具有高度的成功率。該技術的取向令人容易定位。儘管其潛在的副作用包括氣胸,但超聲引導能可預防許多不必要的風險。
鎖骨下阻滯的最新資料表明,當使用周邊神經刺激器進行定位時,相較於單次刺激技術,雙刺激技術更為有效。
腋下阻滯是對於肘部、前臂、手腕及手部手術尤其有用,且其安全性相對較高,不產生膈神經麻痺的風險。其易於操作且成功率高。
雖然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歷史悠久,但對於哪種神經定位方法最有效並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使用便攜式超聲掃描設備可以發現許多用“盲法”無法察覺的異常解剖結構。
單次臂叢神經阻滯的持續時間變化很大,一般可以持續 45分鐘到 24小時。這一阻滯可以通過放置留置導管來延長,並持續傳遞局部麻醉劑。
和任何需要穿破皮膚的手術一樣,臂叢神經阻滯也有感染或出血的風險,特別對於使用抗凝劑的人。其他並發症包括局部麻醉毒性及可能導致呼吸障礙的意外注射。
根據情況,臂叢神經阻滯的替代方案可能包括全身麻醉、監測麻醉護理、比爾阻滯或局部麻醉等。
1828年至1855年間,腓德烈·蓋德克首次分離可卡因,隨後的多位醫學先驅持續推進臂叢神經阻滯技術的發展。早在1900年,哈維·庫辛已經利用這種技術執行重大的手術。
雖然臂叢神經阻滯技術持續發展,不同的技術提供了不同的優缺點,這使得醫療人員在選擇時需要考慮各種因素。您認為在不同的臂叢神經阻滯方法之間,哪一種會成爲未來主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