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製造技巧自古以來便相傳不息,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見證了鋼鐵生產的革命。其中,基本氧鋼製造法(BOS)因其高效性和產品質量,已成為當前全球鋼鐵生產的主流工藝之一。
基本氧鋼製造法通過將液態生鐵和廢鋼混合,加上高純度的氧氣,將炭轉化為二氧化碳,從而快速有效地生產鋼鐵。
基本氧鋼製造法於1948年由羅伯特·杜爾勒(Robert Durrer)發展,旨在改良早期的貝西默轉爐工藝,令其更加高效。與傳統的開爐爐相比,這一方法在生產成本和時間上顯現出巨大的降低。
這一過程的精華在於其速度和效率,典型的廠房可在不到40分鐘的時間內將350噸生鐵轉化為鋼,相比之下,開爐爐的加工時間可達到10到12小時。這意味著,基本氧鋼製造法不僅提升了生產的流暢性,也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截至2013年,全球70%的鋼鐵產出來自基本氧爐,顯示其無與倫比的優勢。
然而,鋼鐵生產並非沒有環境影響。根據2021年的資料,鋼鐵行業負責全球約11%的二氧化碳排放。傳統的生產工藝往往依賴焦炭來提供所需的碳源,這直接推高了碳排放。因而,業界正在尋求顯著的減排技術。
一種新興技術是氫氣還原法,這項技術允許鋼鐵製造不使用化石燃料。當用於生鐵的氫氣來自可再生能源時,唯一的副產品是水,這使得該工藝成為一種清潔的鋼鐵生產方法。
使用氫氣進行直接還原的潛力被認為是未來綠色鋼鐵生產的關鍵。
隨著對環境議題的日益重視,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著手發展“綠色鋼鐵”項目。這些項目包括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演變製造過程等策略。
例如,澳大利亞的公司如Rio Tinto和BHP正在開發直接還原鐵的技術,以期進一步降低碳排放。歐洲的HYBRIT計畫則在致力於氫氣還原的應用,並聲稱能產生綠色鋼。
如果這些技術能夠取得成功,未來的鋼鐵生產將會與環境友好密切結合,使其成為低排放科技的示範。
值得注意的是,在鋼鐵的回收利用方面,鋼鐵的可回收性也讓其在減少碳排放上展現出潛力。當前全球約30%的鋼材來自回收,而鋼鐵的回收過程相對簡單且高效。
然而,即使鋼鐵回收率高,在電弧爐中進行再加工的過程仍然需要用電,這又可能帶來額外的碳足跡。因此,如何在不損失質量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鋼鐵回收的效率,成為了未來的重要課題。
如果我們能在鋼鐵生產和回收過程中做到最精益求精,那麼最終將造福我們的環境和經濟。
綜合各種信息,基本氧鋼製造法的確在現代鋼鐵製造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它的高效性為鋼鐵行業帶來了突破性的變革。然而,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未來的鋼鐵製造是否能夠保持其高效率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將成為全行業共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