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這種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材料,早在幾千年前已經被人類所發現並開始鍛造。然而,古代鋼鐵的製作過程和今天的鋼鐵工業相比,卻是完全不同的技術和理念。它的誕生過程充滿了無數的創新與進步,使我們不禁思考:古代人是如何以簡陋的工具和技術,自然而然地開創出這一偉大事業的?
鋼鐵主要由鐵和碳組成。與鋼相比,鑄鐵是一種硬而脆的材料,難以加工。而鋼則具有可塑性,相對於鑄鐵更容易成型和運用。單獨的鐵雖然不足以承受重壓,但適量的碳(通常低於1%)能賦予鋼鐵強度和其他重要特性。除了碳之外,鋼鐵的製作還需要去除氮、硅、磷、硫等雜質,並添加錳、鎳、鉻等合金元素,以生產不同類型的鋼材。
早在古代,中國、印度和羅馬等地的鋼鐵製作技術就已經開始逐步演變。最早的鋼鐵製作方法之一是“焰鍛”,這是一種通過重複鍛打鐵塊以去除雜質的方法。
在11世紀的中國,出現了一種類似於貝西默工藝的系統,這是世界首次對鋼鐵進行部分脫碳的嘗試。這一技術由宋代的政府官員沈括描述,當時他在游歷河北地區時,目睹了當地的冶金技術。
15世紀,歐洲開始發展出冶煉過程,這與貝西默工藝共用通風原理。隨後,21世紀的鋼鐵生產方式持續進步,直至形成現代工藝。
現代鋼鐵生產涉及三個階段:初級、次級和三級。每個階段都有多種技術可供選擇。
基本氧鋼鐵生產過程中,碳豐富的生鐵被熔化並轉化為鋼。向熔融的生鐵中吹入氧氣,能夠將部分碳氧化並將其去除。這一過程由1948年Robert Durrer開發,是貝西默轉化器的改進版。這項技術使得鋼鐵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在這一階段,鋼鐵生產商將會添加或去除其他元素,進一步調控鋼材的化學成分,制造出高品質的鋼材。
這一過程中,熔融金屬被鑄造為鋼板、鋼捲或其他所需的形狀。
根據2021年的估計,鋼鐵生產約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11%,每生產一噸鋼鐵會排放約1.8噸的二氧化碳。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鋼鐵行業正在尋求顯著的減排措施。從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改進製程技術,許多企業正致力於發展“綠色鋼鐵”。這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我們是否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鋼鐵需求,也能保護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