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快節奏且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員工的職場安全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在此背景下,行為風險管理作為組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提升職場安全感尤為關鍵。行為風險的管理涵蓋了識別、分析和處理影響工作環境的各種行為因素。
行為風險管理應用於與員工和組織的工作行為相關的風險,這些行為對組織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
行為風險管理的核心在於理解和應對組織中個人的行為及其影響,源自於風險管理和組織行為學兩大領域。風險管理的側重點在於實踐、文化及行為對個人健康及組織成本的潛在影響,而組織行為的研究則加深了對行為如何影響組織文化及效率的理解。
行為風險的研究目的在於識別和預防因行為風險因素而導致的損失,從而增強組織的健康和人力資本。
消極的行為(或稱為「隱秘情緒」)能使組織中的個體感到不適或壓力,這可能導致成員無法專注於工作。當某位成員的消極行為影響到其他成員時,這種負面影響便會進一步擴散,最終損害整體生產力。
當許多員工感到不適或受冒犯時,他們可能會選擇離開組織或者對此行為產生反抗,最終都會造成生產力的損失。不僅如此,消極行為還可能影響到組織文化,而文化則是組織運作中的根基。若文化結構受到威脅,組織的基礎也會隨之崩潰。
個性在組織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同的個性特質會對組織氛圍產生不同的影響。重度神經質的個体,容易過度反應或引發戲劇性衝突,無疑是潛在的消極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可能會因工作習慣和倫理觀的差異而產生衝突。例如,美國和印度員工在工作倫理上籍與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會導致不和諧的工作環境,進一步影響組織的效能。
盜竊和暴力是引起負面行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這會明顯降低組織的生產力。尤其是網路盜竊,其後果往往更為嚴重,企業可能會面臨金錢或信息的巨大損失。
在消極行為的管理上,可以分為招聘前的篩選和在職員工的行為干預。
在招聘過程中,企業應選擇符合組織文化的候選人,以減少消極行為的可能性。
美國心理學家E. Scott Geller提出的“DO IT”方法,是識別和應對行為風險的有效途徑。該方法包括四個步驟:定義(Define),觀察(Observe),干預(Intervene)和測試(Test)。
定義階段是針對特定行為進行界定,觀察則是監測這些行為在工作場所的實際表現。干預旨在提高安全行為的發生頻率,並通過改變外部條件來促進安全行為。而測試階段則是對以上階段進行評估和回顧,以確認策略的有效性。
隨著企業逐漸認識到行為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採用“DO IT”方法不僅能改善員工的職場安全感,還能提高整體生產力。這樣的管理模式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有何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