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和神經科學的進步,意識的本質仍然是人類哲學和科學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在這場關於意識的探討中,整合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簡稱IIT)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個理論的提出者,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Giulio Tononi於2004年提出了一個通過數學模型來解釋系統意識的方法。根據IIT,意識不僅僅是物質運作的結果,而是與其因果屬性密切相關。
整合信息理論挑戰了我們對意識的基本理解,試圖揭示為什麼某些物質系統,如人腦,能夠產生意識。
IIT的核心觀點認為,意識的質感(主觀經驗)與一個系統的因果特性(客觀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解釋一個物理系統的意識經驗,必須完全揭示其因果能力。IIT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界定“我們經驗的基本屬性”,這些都被稱為「公理」,從而推導出意識物理系統的必須屬性,這些被稱為「假設」。
世界著名哲學家David Chalmers提出的「硬問題」指出,任何企圖用純物理的方式解釋意識的努力都會遇到障礙。與此相反,IIT承認了我們自身意識的存在,並試圖推導出需要的物理基礎來支撐意識的產生。這種從現象學到機制的過渡,體現在IIT試圖識別意識經驗的本質屬性上,而這又與物理系統的結構相對應。
IIT的理論認為,意識的存在並不是物理法則所必然推導出來的,而是需要一個合適的物理結構來實現。
儘管IIT在人類意識的研究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其數學模型的計算複雜性使得即使對於適度大小的系統,其Φ
(整合信息量)的計算也變得幾乎無法處理。因此,研究者已經努力尋找更實用的代理測量方法來近似Φ
。不過這些代理測量方法目前未能證明與實際對應的Φ
值之間的關係,這無疑增加了對於其解釋的困難。
其中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集中於果蠅的神經元群體活動,顯示出在一定的神經數據集上,Φ
可以被成功計算出。這意意味著IIT的預測能夠被實驗檢驗,正如在動物被麻醉時Φ
受到顯著降低的現象所顯示出來的。
在隨後的研究當中,研究者們試圖利用信息集成和區分的衡量來评估各種主體的意識層次。某項近期研究利用不那麼計算密集的代理測量成功地區分了清醒、睡眠(夢中與非夢中)、麻醉及昏迷等不同層次的意識狀態。
IIT同樣能夠解釋為什麼某些大腦區域,如小腦,在意識上似乎沒有貢獻,儘管其體積和功能極為重要。
儘管IIT取得了某些實驗上的成功,但它也面臨來自各方的批評。影響力巨大的哲學家John Searle曾指出,IIT的理論隱含著泛心論的觀點。他認為,相關理論的主張缺乏清晰的概念,認為它不具備科學所需的意義。然而,其他學者則指出,Searle的詮釋存在誤差,並誤解了IIT的核心理念。
許多近年研究者在分析物理系統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時,均對IIT在意識範疇中的應用提出了懷疑。
雖然IIT面臨著不少挑戰,但其在意識研究中的前景仍然令人期待。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的實驗方法的出現,可能會有更多的實證研究來證明或反駁這一理論。無論IIT的結論最終會如何,它無疑推動了我們對於意識本質的思考,甚至有助於解開大腦與意識之間複雜且神秘的聯繫。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是否能夠揭示出意識背後更深層的數學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