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的哲學和神經科學領域,意識的本質無疑是一個持續引發激烈辯論的主題。其中,意大利神經科學家朱利奧·托諾尼提出的整合資訊理論(IIT)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數學模型,意圖闡釋為何某些物理系統(例如人類大腦)具有意識。這一模型試圖給出一種方法來判斷任何物理系統是否具有意識,程度如何,並對其具體經驗進行具體推斷。
整合資訊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系統的意識(主觀上的感受)與其因果特性(客觀上的行為)是相同的。因此,完全展開一個物理系統的因果能力應該能夠解釋它的意識經驗。
然而,這項理論並不無爭議,自其提出以來,因其難以驗證的特性遭到指責,被批評為類似偽科學。大衛·查默斯(David Chalmers)更是指出,在純物理進程中解釋意識的嘗試最終都會陷入所謂的“硬問題”,而整合資訊理論則是從意識的存在出發,推理出一個物理基礎應具有的特性。
IIT基於一組“公理”來定義意識體驗的關鍵屬性,並進一步推導出具有意識的物理系統的必備特性。這一理論的核心在於對意識的理解並非靜止不變,而是一個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於光譜上的特質。研究顯示,例如有關切斷大腦的案例就暗示著意識的形態和程度並不是絕對的。
然而,計算即使是中等大小系統的整合資訊(Φ Max)通常是計算上不可行的,為此許多學者都努力開發代理量度或括號,更實用的計算方法。雖然有些代理測量已經被提出,但迄今為止,這些量度與Φ Max之間的數學關係尚未得到嚴謹證明。這導致了對分析的解讀變得複雜,即使對小型系統來說,它們的結果也可能存在質的差異。
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針對神經數據直接應用了IIT的數學形式,發現經過全身麻醉的動物,Φ Max顯著下降,符合IIT的預測。
儘管IIT的理論基礎得到了某些支持,但其計算挑戰繁多,尤其是在意識的測量方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較低計算強度的代理來測量Φ Max,能夠可靠地區分不同意識水平的個體,包括清醒、睡眠(夢境與非夢境)、麻醉與植物人等狀態。整合資訊理論預言的一些結果與現有的實驗證據相符,也能解釋神經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反直覺發現。
整合資訊理論獲得了廣泛的支持與批評。諾貝爾獎得主基督夫·科赫(Christof Koch)稱它為“唯一真正有前景的意識基本理論”,而查默斯則對其表示讚賞,認為這一理論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然與此同時,不少哲學家,如約翰·西爾(John Searle),則批評其必然推導的泛心論性質。更有理論計算機科學家斯科特·亞倫森(Scott Aaronson)指出,IIT的公式顯示,即使不活動的邏輯閘也可能被認為是“無限意識的”。
一些研究者於2023年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質疑IIT的科學基礎,認為在未能進行實證測試之前,該理論應被標籤為偽科學。
綜合來看,雖然整合資訊理論在解釋意識方面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但它所面臨的計算與實驗挑戰依然艱巨。是否能在未來找到具體的方式來測試與驗證這一理論的預測?這對於科學界來說,無疑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