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旁路手術是一種外科手術,旨在透過重新連接血管,將血流從一處引導至另一處。此手術經常用來繞過病變的動脈,從正常血流區域再通到另一個相對正常的區域。這種手術常見的原因是由於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流不足(缺血),也作為器官移植的一部分,或用於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通常,患者自身的靜脈(自體移植物)是血管旁路的首選移植物,但其他類型的移植物,如聚四氟乙烯(特富龍)、聚對苯二甲酸乙酯(達克隆)或其他人的靜脈(同種移植物)也經常使用。此外,動脈也可以作為血管移植物。外科醫生會手動縫合移植物到源動脈和目標血管上,這個過程稱為外科吻合。常見的旁路位置包括心臟(冠狀動脈旁路手術)以治療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腿部,當下肢繞路手術用於治療周邊血管疾病時。
心臟旁路手術是在血液運送到心臟肌肉的動脈(冠狀動脈)被斑塊堵塞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由心絞痛引起的胸痛或心臟病發作。
在腿部,旁路移植物用於治療周邊血管疾病、急性肢體缺血、動脈瘤和外傷。儘管根據疾病位置的不同,血管旁路移植物有多種解剖排列,但原則都是恢復到無正常流量區域的血流。例如,當股動脈被阻塞時,可以使用股-腘旁路("fem-pop")。
血管旁路通常被創建為血液透析的循環系統通路。如果它將靜脈直接連接到動脈而不使用合成材料,則稱為動靜脈瘻。
當腦部的血流被阻塞或受損的腦動脈阻止有效的血流時,可能會進行腦動脈旁路手術,以改善或恢復供氧不足的腦區域的血流。腦動脈旁路主要有兩種:直接和間接再血管化。
在建造旁路之前,大多數外科醫生會進行影像檢查,以確定病變血管的嚴重程度和位置。對於心臟和下肢疾病,這通常採用血管造影。對於血液透析通路,可以使用超聲檢查來進行。有時,CT血管造影會取代正式的血管造影。
缺乏適當的靜脈導管是旁路手術的相對禁忌症。某些醫療條件,例如缺血性心臟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會增加手術風險,這些情況也都是相對禁忌症。如果患者被認為是過高風險,可能會考慮進行相關血管的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
血管旁路技術的基本道理是要獲得近端和遠端控制。在有血流的血管中,外科醫生必須獲得正在進行旁路手術的血管的最遠和最近部分的暴露,這樣在打開血管時血流損失可以最小化。
血管旁路後可能出現幾種併發症。包括急性移植物阻塞、出血、感染和栓塞等一般手術風險。急性移植物阻塞通常是手術後不久發生的移植物阻塞,可能需要重新手術。
在冠狀動脈或神經外科的血管旁路手術後,患者通常會在加護病房或冠心病監護病房中恢復一至兩天。若恢復正常且無併發症,可以轉入住監測較少的病房。根據手術的範圍,腿部旁路的恢復也可能從步伐降級的病房開始。出院時,患者常會被開處方口服止痛藥,並應根據需要開處方他汀類藥物及抗血小板藥物。
血管旁路手術的過程不僅是重新構建血流,更是一個生命的轉機。但是,在這場手術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更深刻的反思與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