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神經刺激技術在醫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脊椎神經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正是這些技術中的佼佼者,其主要目的在於改善膀胱功能,如尿失禁和腸失禁等問題。然而,這一技術的運作原理如何呢?它又是如何與我們的神經系統進行交流的?
脊椎神經刺激通過提供低強度的電流,重新啟動大腦與身體的溝通。
脊椎神經刺激通常涉及在皮下植入一個可程式的刺激器,這個設備透過導線向位於腹部的三個骶骨神經之一發送電信號。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這種技術可以有效治療尿失禁、尿頻及尿滯留等問題。它的工作原理在於模擬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信號,恢復神經與腦部的有效通訊。
許多針對緊急性失禁的研究已經展開。擁有適當篩檢程序的患者會先接受為期1至2周的暫時性外部脈衝發生器,以評估其症狀改善程度。如果改善超過50%,則會移植永久性導線和刺激器。
最新的脊椎神經刺激器具有無線充電功能,大約每週充電一次。
針對治療尿失禁的長期成功率,研究指出其範圍在50%到90%之間,顯示出這一技術對於對保守及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是一個良好的選擇。
對於糞便失禁,這種情況主要影響老年人,脊椎神經刺激同樣具有療效。不過,患者須確認其括約肌功能完整。2011年,FDA批准了這一技術用於糞便失禁的治療。研究表明,許多病因仍不明瞭,包括產科手術、特發性病因和既往肛門手術。對於這些對保守治療無效的人,脊椎神經刺激已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雖然這一技術的療效原理尚未完全理解,但臨床研究顯示出令人滿意的治療結果。
脊椎神經刺激的施行過程中,PNE(經皮神經評估)是必須的步驟。這一過程包括在S3後面孔插入暫時性電極,並連接到外部脈衝發生器,經過3至5天的評估。如果患者對刺激有正面反應,則可以選擇進行永久植入手術。手術的侵入性相對較低,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為疼痛和導線移位。
刺激骶骨神經可促使外部括約肌和骨盆底肌肉收縮,進而抑制膀胱的無意識收縮。
目前的研究指出,脊椎神經刺激能夠阻斷一類重要的神經纖維,這些纖維負責與尿失禁有關的反射弧。刺激這些神經,促進肌肉控制和收縮,從而達到減少尿失禁及改善排便功能的效果。
隨著臨床運用的擴大,脊椎神經刺激技術逐漸成為一種有效的非侵入性治療選擇。這也使得患者們在面對尿失禁及相關困擾時,多了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案。
然而,儘管此技術在多數案例中表現出色,仍有一些患者無法從中受益。這引發了我們對於未來研究的期待——我們是否有能力揭示出在某些患者中,為何脊椎神經刺激無法奏效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