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EBV),正式稱為人類伽瑪疱疹病毒4型,是已知的九種人類疱疹病毒之一,也是人類中最常見的病毒之一。這種雙鏈DNA病毒是第一種被確定為致癌病毒的病毒,其能在人體內建立永久性感染。EBV引發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會伴隨著極度疲勞、發燒、喉嚨痛和淋巴結腫大等症狀,這一情況在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之間更加普遍。令人擔憂的是,EBV與各類癌症的關聯持續被研究。
根據2022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EBV被認為是多發性硬化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EBV感染是通過唾液和生殖分泌物的轉移進行的。幾乎所有人都在某一階段感染過EBV,隨之而來的會是適應性免疫的產生。在美國,約有90%的成年人都有EBV感染的證據。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年輕成年人,感染後的“單核症”發病率高達50%。EBV的感染主要針對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及上皮細胞,一旦初步感染受到控制,病毒會潛伏在個體的記憶B細胞中,持續一生。
EBV的直徑約為122-180 nm,由包含約172,000個碱基對的雙鏈DNA組成,編碼85個基因。該DNA被一層蛋白質核殼包圍,外面又有一層包裝蛋白,即胚層,最外面則是包含樹突狀糖蛋白和脂質的病毒包膜,這些結構對於感染宿主細胞至關重要。
一旦EBV感染了B細胞,就會進入潛伏狀態,在此階段不會生產病毒顆粒,而是將EBV基因組以環狀DNA的形式保留在細胞核中。潛伏期的EBV可通過不同的模式表達其基因,並適應性地改變B細胞的行為,促使其不斷增殖。
“EBV病毒在感染的B淋巴細胞中可以實現長期的持久感染,並且不斷轉變其基因表達模式,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檢測。”
EB病毒引發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最為人知的影響,然而,這種病毒也與許多癌症有關,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等。每年約有20萬起癌症案例被認為與EBV有關的經典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更有研究指出,EBV感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關節炎等。
隨著對EBV及其長期效應的了解加深,未來的研究將專注於如何通過疫苗和針對性治療來預防與EBV感染相關的疾病。儘管目前尚未發現有效的疫苗,但針對EBV的抗病毒策略正在積極探索中。
人類對EB病毒的認識仍在不斷深入,它的存在和潛伏機制仍然是科學界的重要研究話題。面對這種已知的致癌病毒,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地防止EBV導致的潛在健康風險和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