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俗稱“單核病”或“腺熱”)是一種由EB病毒引起的疾病,這種病毒使得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面臨著不少健康挑戰。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被稱為人類伽馬皰疹病毒4型,是皰疹病毒家族中的九種人類皰疹病毒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病毒之一。作為第一個被確認的致癌病毒,EB病毒不僅引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與多種惡性疾病密切相關。
EB病毒通過唾液和生殖分泌物的口腔傳播。大多數人會在孩童時期染上EB病毒,並隨即獲得適應性免疫。根據統計,在美國大約90%的成年人曾經感染過這種病毒。不過,當人們在青春期或年輕成年時期感染EB病毒時,報導指出35%至50%的機會會發展為單核細胞增多症,這正是青少年時期的一個重要考驗。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特徵包括極度疲勞、發燒、喉嚨痛和淋巴結腫大,這使得學生和年輕成年人面臨學業和生活壓力的增加。
EB病毒不僅相對容易引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它還與許多惡性癌症有關,如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以及某些非淋巴系統的癌症,比如胃癌和鼻咽癌。根據報告,每年有大約20萬例癌症被認為與EB病毒相關。
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EB病毒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的主要原因,而感染EB病毒後,再感染的大腦神經元的風險則增加了32倍。此外,EB病毒感染甚至與自體免疫病(如皮肌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存在一些聯繫,這使得它的影響範圍更為廣泛。
在眾多研究中,EB病毒在宿主細胞中的持續性感染表示這種病毒可以勉強宿主的免疫系統,使其長期存在並潛在地增加癌症風險。
關於EB病毒的結構,其直徑約為122至180納米,包含一條雙鏈DNA,這些DNA編碼約85個基因。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首次展示了EBV核衣殼的完整原子模型,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EB病毒能感染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B細胞和上皮細胞。在感染B細胞的情況下,EB病毒需要通過特定的受體進入,而對上皮細胞則有不同的機制。由於這種病毒的感染模式相對複雜,使得研究人員對其治療仍感到困惑。
目前,針對EB病毒的疫苗研究仍在進行中,但尚未獲得批准。雖然部分疫苗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效果,但至今還無法有效預防EB病毒感染,這也反映了EB病毒在醫學界的一個挑戰。
除了導致單核細胞增多症,EB病毒還可能與多發性硬化症、某些癌症以及自身免疫疾病有著密切關聯。
一般來說,感染EB病毒的症狀在兒童中相對輕微或無症狀,而青春期和成年時的感染則極有可能導致明顯的健康問題。這使得年輕人在面對EB病毒的時候,容易承受更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
然而,對於EB病毒的研究並沒有止步,科學家們明白該病毒的持續性感染及其在宿主基因組中的整合效應可能與多種疾病的進展相關。不少學者正致力於研究EB病毒如何通過改變宿主細胞的表觀遺傳學來促進腫瘤的形成。
隨著對這種病毒的認識不斷深入,更多的研究結果表明,感染EB病毒的過程極為複雜,並且與宿主的基因和環境密切相關。這使得了解EB病毒的傳播、機制以及對健康的長期影響成為當前醫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應對EB病毒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深入思考,如何在面對這種潛在威脅的時候,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周圍的人,並尋找可能的預防和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