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抗藥性結核病(MDR-TB)是由於結核分枝桿菌對至少兩種主要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而引起的感染。隨著全球流行病的持續蔓延,這種病症的神秘起源與其傳播之路引發了各方關注。據估算,全球有相當於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受到結核桿菌的感染。可怕的是,這疾病不僅是個體的健康問題,更是一個全球公共健康的挑戰。
研究人員推測,結核分枝桿菌的祖先約在300萬年前源於非洲東部,而現代的變種則是在20000年前出現。這一假設得到了考古學的支持,古埃及遺骸的分析證實了結核病早已存在。由於非洲的移民潮,結核病逐漸向亞洲及西方和南美洲擴散。
在病因方面,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出現有多重因素,包括不當的治療、藥物組合不當、共感染、以往抗結核藥物的使用以及患者未能遵守療程等。在這些因素中,治療不當成為導致耐藥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結核杆菌擁有自然抵抗某些藥物的能力,並能通過基因突變獲得這種耐藥性。
耐藥性機制的形成是結核分枝桿菌生存的策略,包括細胞壁的結構防禦、改造藥物的酵素系統及主動排出藥物的機制。更重要的是,基因突變導致了與多種抗生素的抗藥性,如rpoB基因的突變使得結核桿菌對利福平(rifampin)失去敏感性。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不僅是由於已有的耐藥菌株,還可以通過直接傳播從一名感染者傳給未感染者。這種情況被稱為原發性MDR-TB,約佔75%的病例。此外,治療不當的後天性MDR-TB也造成了耐藥菌株的擴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MDR-TB在2016年導致了60萬新病例與24萬死亡,負擔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南部非洲、印度、中國及前蘇聯國家。這種情況的發展對全球公共衛生造成極大威脅,且隨著結核病菌株的變異,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加。
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預防耐藥結核病的關鍵因素。
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計劃如DOTS-Plus專門針對MDR-TB,已在許多地方取得顯著成功。舉例來說,秘魯利馬的程序成功達到80%的治癒率。然而,在某些地方,由於文化適宜性,僅依靠患者主動尋求治療的被動篩查並不足夠。
MDR-TB的治療通常需要長達兩年的二線藥物治療,相比之下,常規的一線治療時間僅需六個月。這不僅耗時,且治療成本高得驚人,這使得許多人無法獲得必要的醫療幫助,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在抗結核藥物的研發上,已經有許多新型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以應對耐藥性問題,但要解決這一全球性健康危機,依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資金以及對現有治療方案的完善。
如同保羅·法默所言,「只針對某一群體的治療在短期內看似經濟,但從長期看將對所有人造成災難。」這樣的情況,是否我們能夠有更有效的策略來應付隨之而來的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