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現象,當珊瑚因失去共生藻類和光合色素而變白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顏色的喪失可能由多種壓力源引起,包括水溫、光照或養分變化等。當水溫上升至某個危險的界限,珊瑚就會驚慌失措,將其內部的褐藻(稱之為獸藻)排斥出其組織,因而讓珊瑚變得透明,顯露出其由碳酸鈣組成的骨架。
根據國際氣候變遷專家組的報告,自1980年以來,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大幅上升。
珊瑚白化的主要成因是由於氣候變遷帶來的海洋溫度升高,而人類活動則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嚴重。當水溫上升超過約1℃(約2℉)的時候,就可能引發珊瑚白化。海洋還吸收了大量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這雖然有助於調節全球變暖,但同時也改變了海洋的化學成分,對生態系統造成較大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2014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經歷了一系列歷史性的白化事件,導致大量珊瑚死亡。2016年,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就損失了約29%至50%的珊瑚。海洋的酸化和海溫的變化共同影響著這些生態系統的健康,白化事件越來越頻繁,曾經20年一遇的事件,如今卻在數年內重演。
在2016年至2020年間,大堡礁經歷了三次白化事件,這些事件的頻率遠超過以往的歷史紀錄。
白化的珊瑚雖然仍然存活,但它們對疾病和飢餓的抵抗力大幅降低。獸藻為珊瑚提供高達90%的能量,當珊瑚將藻類排出後,其營養來源便受到限制。一些珊瑚如果能夠在環境恢復正常時重新吸收獸藻,就可能有所恢復,但許多沒有獸藻的珊瑚則面臨饑餓的命運。
珊瑚依賴與獸藻的共生關係,這種關係不僅是它們健康的關鍵,也是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基礎。獸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反過來,珊瑚又為獸藻提供庇護和必要的二氧化碳等物質。當環境壓力增加時,如異常的水溫、強光及病原體的侵害,這種關係便會被摧毀,珊瑚便會選擇放棄這些協助者。
在溫度高於35℃的南波斯灣地區,一些珊瑚的白化抵抗力非常強,但大多數珊瑚在高溫和污染環境下將無法倖存。
科學家們將珊瑚白化事件的增多歸因於氣候改變帶來的極端天氣,包括“厄爾尼諾”現象。當海洋表面溫度上升時,珊瑚便會因為無法適應,而遭受白化的影響。根據研究,在2016年以來,約70%全球的珊瑚礁均遭受不尋常的損害。
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在未來的幾十年裡,珊瑚白化現象將會變得更加普遍。研究預測,若氣溫升高超過1.5℃,許多珊瑚礁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這不僅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威脅,也對人類的食物供應和經濟安全形成挑戰。
“如果珊瑚礁消失,專家們表示,飢餓、貧窮和政治不穩定將隨之而來。”
珊瑚礁不僅為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還是我們海洋經濟的基石。隨著珊瑚白化事件的頻繁發生,許多依賴珊瑚礁的魚類和其他生物物種將面臨困境。當海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漁業資源的枯竭將是不可避免的後果。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生態環境,還將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經濟和政治的不穩定。
這場珊瑚白化的危機究竟將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和未來的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