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珊瑚白化事件日益頻繁,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珊瑚白化的過程是由於珊瑚內共生的藻類——剩俗的藻類(zooxanthellae)遭到驅逐,導致珊瑚失去顏色,變得透明,從而暴露出其白色的鈣質骨架。
「當水溫上升時,藻類會釋放出反應性氧種,對珊瑚造成毒性影響,因此珊瑚不得不驅逐它們。」在這一過程中,珊瑚獲得的能量幾乎全依賴這些藻類的光合作用,當它們被排斥後,珊瑚面臨死亡的威脅。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自1980年至2016年,珊瑚白化事件的平均間隔時間減少了一半。
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是當今珊瑚白化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水溫即便比正常值高出一度,也可能引發白化現象。2016年大堡礁的白化事件導致該地區29%至50%的珊瑚死亡,再次突顯了全球變暖對這一脆弱領域的影響。而且,隨著海洋酸化的加劇,珊瑚的生存條件變得更加艱難。
「隨著碳酸鹽濃度的下降,珊瑚建構鈣質骨架的能力減弱,這使得珊瑚生態系統的抗逆性下降。」這一現象不僅影響了珊瑚本身,還波及到了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更骇人的是,根據統計,全球大約有25%的海洋生物在珊瑚礁中獲得庇護。
除了氣候變化,海洋中的多種因素同樣能觸發珊瑚白化事件,包括過度捕魚、污染、沉積物增加及蓄水的變化等等。這些因素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各異,但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是氣候變化。當地區性和全球性因素叠加,白化的風險就會呈指數級增長。
例如,在太平洋的某些區域,當地的礁石對於光照的反應和水流的流動會直接影響珊瑚的健康狀態。相對而言,位於較為穩定水域的珊瑚更易於抵抗白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現象的頻率正在急劇上升。如報告所示,「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全球變暖的增長,珊瑚白化事件的暴發頻率正在上升。」隨著未來氣候模型預測中的高碳排放持續存在,若無改進,全球珊瑚將會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
「大堡礁自1998年以來,已經發生多次大規模白化事件,這一趨勢尚無緩解的跡象。」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白化事件,科學家們也在持續研究如何幫助珊瑚復甦。一些珊瑚已證明能夠在條件改善後逐漸恢復,然而大多數失去藻類的珊瑚在能源匱乏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存活。
現如今,科學家們利用衛星和水下技術來監測珊瑚的健康狀態。比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定期監測於海面溫度上升一度的「熱點」,為管理者提供早期預警,幫助他們有效應對未來的白化事件。
儘管有一些希望的徵象,比如未來的La Niña可能暫時減少海洋溫度,但對於全球珊瑚系統的長期影響仍然不容小觑。結合各種潛在因素的持續作用,全球的珊瑚礁系統究竟在未來將面臨怎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