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星的生命過程中,氦閃是一個令人驚嘆的事件,特別是在低質量恆星的旺盛紅巨星階段。據說,氦閃是由於核心中大量氦的快速核融合所引發的,這個過程主要是透過三重α過程進行。
在大約十億年後,太陽預測會經歷一次氦閃,這將是它脫離主序星階段後的現象。
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質量介於0.8個太陽質量(M☉)和2.0 M☉的恆星內。在這些低質量的恆星中,由於其核心內的氫元素被迅速消耗,雖然外圍的氫殼層依然在進行核聚變,但核心卻形成了富含氦的物質。隨著氫的枯竭,留下來的氦則被壓縮成退化物質,其抵抗引力崩潰的壓力來自於量子力學原理,而不是傳統的熱壓。
當核心的溫度上升,達到約一億度的高溫時,氦的核融合過程便開始了。這一過程之所以驚人,正是因為此時的核心是由退化物質所構成,因此在這樣的物質環境中,溫度的上升並不會導致壓力的顯著增長。這種現象造成了溫度飆升而導致的快速反應,這一點在恆星的進化過程中是極為罕見且具有破壞性質的。
氦的核融合速率驟增,迅速達到原本能量釋放的百億倍,這時間僅持續幾秒鐘。
隨著氦的核融合產生的能量釋放,核心的退化狀態隨之被改變,使得核心得以熱擴展,殘餘的能量則被吸收至明星的上層結構。這意味著,氦閃的瞬間能量釋放雖然驚人,但卻大多數是無法被觀測到的。正因如此,天文學家主要依賴於理論模型來理解這個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的表面會以每十萬年快速冷卻與收縮,最終其半徑和亮度會減少至原先的約2%。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中,約40%的恆星質量將轉變為碳,這對恆星未來的演化至關重要。
在氦閃過後,次閃的脈動不穩定性會驅動星體,這一過程也時常持續數小時至數年。
接下來,氦閃之後會發生一系列的次閃現象,這些通常是相對較弱的脈動不穩定現象,且它們的發生不一定具有破壞性。相對於氦閃,本質上,它們更為平穩,卻在恆星演化的最後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在一些極低質量的恆星中,退化的氦核可能永遠無法達到足夠的溫度啟動氦融合,最終只會演變為氦白矮星。這顯示出恆星的質量與其演化結果之間存在著強大的聯繫。
雖然在白矮星中遵循著類似的過程,如當氫氣通過雙星系統聚集到白矮星表面時,氫源的融合也能導致不穩定的氦閃。然而,這些事件的發生,通常很少被直接觀測到,因為它們的動力學特性一般都隱藏於核心深處。
恆星的核融合過程是一場漫長且充滿變數的旅程,隨著每個階段的變化都使得恆星的命運有所不同。
值得深思的是,氦閃是如何在恆星的生命中引發如此劇烈的能量釋放,而這背後隱藏了多少尚未被揭開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