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感知是個體理解及解讀臉孔的過程。在這裡,感知意味著意識的存在,排除了自動化的臉部識別系統。儘管其他物種也存在臉部識別,但本文將重點放在人的臉部感知上。臉部特徵的感知是社交認知的重要部分,從臉上獲得的信息幫助人們了解彼此的身份、想法和情感,預測行動、識別情緒、建立聯繫以及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發展臉部識別是形塑複雜社會結構的必要基石。能夠識別身份、情緒、年齡、性別和種族,讓人類能更好地互動及理解周圍環境。儘管臉部識別主要被認為是視覺輸入的結果,但研究顯示即使是出生失明的人也能無需視覺就學會臉部感知。
人臉的感知能力顯示出一種專門的機制,這一觀點得到了多項研究的支持。
有關成人面部感知過程的理論主要來自兩個來源:正常成人面部感知的研究及由腦損傷或神經疾病引起的面部感知障礙的研究。
最被廣泛接受的臉部感知理論之一認為,理解臉孔涉及數個階段:從對感官信息進行基本的感知操作,以獲得有關個人的詳細信息(如年齡、性別或吸引力)開始,最終能夠回憶起有意義的細節,如姓名及與該個體有關的過去經歷。該模型由維基·布魯斯和安德魯·楊於1986年提出,認為面部感知涉及獨立的子過程協同工作。
這一模型使我們能夠理解即使從新的角度觀察同一個人也能識別出來,從而解釋了“撒切爾效應”。
腦損傷後,臉部可能出現嚴重的扭曲。各種扭曲可能發生——特徵可能下垂、增大、變色,或者整個面孔相對於頭部出現位移。這種情況被稱為臉部形變偏見(PMO)。在報告的病例中,約有一半的扭曲僅限於臉部的左側或右側,這種形式的PMO被稱為半側PMO。半側PMO通常由於連接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皮質損傷引起。其他病例中,臉部兩側的特徵均呈現扭曲。
研究表明,臉部情感的處理涉及大腦中的多個區域,損害某些部位可能會導致個體在臉部感知中的具體障礙。
儘管有大量研究,但目前沒有廣泛接受的時間框架來說明平均人類何時開始具備臉部感知的能力。
許多研究發現,嬰兒在其視野中對臉部會給予優先注意,表明他們能夠將臉部與其他物體區分開來。雖然新生兒通常在約三個月大時會對臉部產生特別的興趣,但這種偏好會逐漸減弱,隨著年齡增長又會重新出現,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又慢慢下降。嬰兒轉向臉部或臉部樣式圖像表明他們具備初步的臉部處理能力。
大約在七個月大時,嬰兒展示出辨別臉部情緒的能力。儘管如此,他們是否完全掌握情緒識別仍不清楚。七個月大的嬰兒似乎能夠將情感語調與面部表情關聯起來,當他們看到快樂或生氣的面孔,隨後又聽到一個情緒中立的單詞,以快樂或生氣的語調讀出時,他們的事件相關電位(ERPs)會出現不同的模式。
這種能力的發展顯示了情感在社交互動中的重要性,並可能影響個體對他人表情的理解。
尚不清楚人類何時發展出識別熟悉臉部的能力。不同的研究結果相差甚遠,且可能取決於多種因素(如某一時間段內對特定臉部的持續接觸)。早期的感知經驗對成年視覺感知的發展至關重要。
臉部感知在大腦中具有神經解剖上的相關性。梭狀面孔區(BA37——布羅德曼區37)位於側梭狀皺舌,据信該區域參與臉孔的整體處理,並對臉部不同部分的存在及其配置敏感。這一區域對成功的臉部檢測和識別至關重要。這一觀點得到了fMRI激活和有關面孔識別障礙的研究的支持。
臉部感知的神秘過程,顯示出人類社交互動的重要性,揭開了我們在與他人互動中的情感驅動機制。了解這一過程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大腦運作,還引發了關於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影響我們行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