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感知是個體對臉部的理解和詮釋。這種感知意味著意識的存在,因此排除了自動化的面部識別系統。雖然在其他物種中也存在面部識別,但本文將重點探討人類的臉部感知。面部特徵的感知是社會認知的重要部分。從臉部獲得的信息幫助人們理解彼此的身份,比較他們的思想、情感,預測他們的行為,認識他們的情緒,建立聯繫,並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因此,發展面部識別是複雜社會結構的必要基石。
有能力辨識身份、情緒、年齡、性別和種族讓人們塑造我們彼此的互動方式,並理解我們的即時環境。
雖然面部感知主要被認為源自視覺的攝取,但研究表明,即使是天生失明的人也能在沒有視覺的情況下學會面部感知。目前有數個理論闡述成年人面部感知的過程,主要來自於對正常成年人面部感知的研究以及由腦損傷或神經疾病引起的面部感知障礙的研究。
最廣為接受的面部感知理論之一認為,理解面部涉及幾個階段:從基本的感知操作到提取有關個人的詳細信息(例如年齡、性別或吸引力),再到能夠回憶有意義的細節,如他們的名字和與該個體的所有相關過去經歷。這個模型由Vicki Bruce和Andrew Young在1986年提出,認為面部感知涉及獨立的子過程共同運作。
腦損傷後,臉部可能出現嚴重的失真。出現的失真種類繁多——五官可能下垂、膨脹、變色,整個臉相對於頭部的位置也可能改變。這種情況被稱為「面部變形視覺障礙」(prosopometamorphopsia,簡稱PMO)。在已報告的病例中,約有一半病例的失真僅限於臉部的左側或右側,此種形式的PMO稱為半側PMO。半側PMO通常由連接左右半球的結構病變造成。即使在另一半病例中,雙側面部特徵也可能出現失真。
研究中指出,某些腦區的損傷會導致人們識別面部能力的特定缺陷,進而協助發展我們對正常面部感知的理解。
研究面部識別障礙(例如一種由腦損傷導致的面部識別障礙)對於理解正常面部感知的運作非常有幫助。患有面部識別障礙的人可能在理解面部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的研究暗示了可能存在幾個階段的理論。腦成像研究通常顯示,位於顳葉的一個名為「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區域活動顯著,該區域在受到損傷時會導致面部識別的困難。這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該區域的特別關注,並且有時被稱為「面部梭狀區」(FFA),因為它在陌生面孔的識別中表現出特異性。
儘管有眾多研究,但在人體發展出識別面孔的能力方面,尚未有普遍接受的時間框架。許多研究發現,嬰兒在視覺範圍內會優先關注面部,顯示出他們能夠從其他物體中辨識出臉孔。在出生後約三個月,嬰兒對面孔表現出特別的興趣;然而,這一偏好會隨著年齡逐漸消失,並在第一年末重新出現,而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再次減少。
在情感識別方面,七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分辨出面部情感。然而,他們是否完全發展出情感識別的能力尚不清楚。對七個月大的嬰兒來說,理解面部表情顯示的重要性是他們的社交互動的一部分。
面部感知在大腦中具有神經解剖學的相關性。主要的區域包括位於側腦的「梭狀面部區」,它牽涉到面部的整體處理,以及與辨識面部相關的活動。
面部知識並非僅由某一區域決定,而是由多個大腦區域的複雜網絡共同作用而成。
這些面部處理相關的區域在不同面廊的感知任務中呈現出更高的激活水平,相對於其他的視覺感知任務,強調了這些區域在臉部識別中的專門化角色。
隨著對人類面部識別能力的深入理解,科學家們在研究面部感知的不同方面時,也在探索大腦如何通過各種神經機制來處理臉部資訊。這種複雜的感知過程如何在不同情況下受到影響,無疑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議題。
許多人可能會思考,面部感知的障礙對於我們的社交關係會造成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