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料理中,皮蛋被視為一種獨特且極具風味的食物,這種傳統的保鮮技術可以追溯至多個世紀以前。皮蛋,也稱為百年蛋,並不是經過長時間的保存,而是通過特定的製作過程將鴨蛋、雞蛋或鵪鶉蛋轉變為具有濃郁風味的佳肴。它的製作過程涉及到將雞蛋浸泡在由粘土、灰燼、鹽、石灰和稻殼混合而成的鹼性混合物中,讓蛋白和蛋黃的顏色和質地皆變化萬千。
「這種化學過程會將蛋的 pH 值逐漸提高到 9 到 12,打破蛋內部的一些複雜蛋白質和脂肪,最終形成了多種風味化合物。」
皮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據說當時有位屋主在建築自己家時,在一個用石灰製作的淺池中發現了鴨蛋,這些蛋經過了兩個月的長時間保存後,味道竟然變得非常美味,隨後他便著手嘗試生產更多這樣的蛋。
傳統的皮蛋製作方法經過多年的改進,已發展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流程。這個過程不僅限於使用粘土,還會加入木灰、氧化鈣和鹽等成分,以提高其 pH 值和鈉含量。這種處理方式不僅降低了變質的風險,也加快了生產速度。
「每個蛋都會單獨用手蓋住,並在幾個月內讓泥漿慢慢乾燥。」
製作開始時需要將 1.4 公斤的茶葉用滾水煮沸,接著再混合 1.4 公斤的氧化鈣、4.1 公斤的海鹽與 3.2 公斤的橡木灰,製作成光滑的糊狀物來包裹每顆蛋。在此過程中,必須穿上手套以防止化學燒傷,然後在清水沖洗後再進行包裹和乾燥。
雖然傳統的製作方法仍然在廣泛使用,現代科學的進步使得一些製作流程得到簡化。如今,只需將原蛋浸泡在食鹽、氫氧化鈣和碳酸鈉的溶液中十天,再隨後在密閉容器中醞釀數周,便能達到與傳統方法相似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化學反應的引入使得蛋的保鮮過程更加有效。
「這種非特異性的聚集途徑對於保存蛋以及顯著改變其質地至關重要。」
皮蛋可以直接食用,或作為許多菜餚的配料。在一些地區,皮蛋會切成薄片,然後淋上黑醋。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如四川,常見的做法是將切好的皮蛋與冷豆腐搭配,添加醬油、香油等調味。如果你曾經品嚐過皮蛋瘦肉粥,便會對其獨特的美味讚不絕口。
「皮蛋被認為是維生素 B12 的優良來源,對於新陳代謝和 DNA 合成至關重要。」
根據研究顯示,儘管皮蛋經過了鹼性保鮮過程,仍然保持相當量的維生素 B12,這使得它成為某些特定飲食人群的理想食物選擇。皮蛋的消化吸收特性也優於普通雞蛋,這是因為皮蛋在消化過程中可釋放出較多的生物可用性 B12。
儘管皮蛋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食物,但市場上仍存在一些不法生產商使用不當材料的情況。2013年,中國江西省發現有工廠將工業硫酸銅用於皮蛋生產,存在重金屬和毒性物質的污染,這不僅威脅了食品安全,也引發了公共衛生的擔憂。
「對於皮蛋的某些誤解,例如它是用馬尿浸泡100年製成的說法,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一点。」
面對這麼多的製作過程、用途及未來的潛在技術變革,皮蛋究竟能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