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皮蛋(又名百年蛋)是一道具有悠久歷史的美食,廣受歡迎,其獨特的風味和獨特的製作工藝吸引了各地食客的目光。然而,除了其美味,皮蛋的營養成分也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它所富含的維生素B12。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皮蛋的製作過程,並揭示它作為維生素B12寶庫的原因。
皮蛋的制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約600年前,據說最初是一位屋主在建造房屋過程中意外發現的。
皮蛋的製作技術源自於保存鳥蛋的需求,主要使用碱性泥土來包裹蛋。在這個過程中,蛋白和蛋黃的結構會發生化學變化,漸漸形成我們稱之為皮蛋的特殊外觀。傳統製作方式通常包括使用食鹽、氫氧化鈣、木灰等天然材料來製作腌製液,將生雞蛋、鴨蛋或鵪鶉蛋浸泡在其中數周至數月。
在傳統的製作過程中,蛋白質經過轉變,變成透明的黃色果凍,具有明顯的光學和機械特性。
皮蛋被證實是一種出色的維生素B12來源。研究顯示,皮蛋的蛋黃大約含有1.9 ± 0.6到0.8 ± 0.3微克的維生素B12,這比普通雞蛋每100克含0.9微克的含量要高得多。即使在碱性保存過程中,皮蛋的維生素B12含量仍然相當穩定。這表明皮蛋在營養價值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在體外消化實驗中,皮蛋黃中的維生素B12顯示出更好的生物利用率,約52%的B12轉化為能夠被人體輕易吸收的形態。
對於有特定飲食限制或偏好的群體,皮蛋的高維生素B12含量顯得尤為重要。維生素B12對於細胞代謝和DNA合成至關重要。這使得皮蛋成為素食者或植物性飲食者的一項理想選擇。許多飲食中,尤其是傳統中華料理,皮蛋常常被用作開胃前菜、一道配菜或者是粥的添加原料。
在台灣,皮蛋常被與冷豆腐及其他配料搭配,形成一道受到熱愛的經典菜。
儘管皮蛋的營養豐富,但仍有一些誤解圍繞著這道菜。許多人認為它是用馬尿製作的,但這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各國對於皮蛋的名稱中出現「馬尿」的字眼,主要是因為皮蛋特有的氣味,並不足以支持這個傳言。
雖然傳統製作的皮蛋一般是安全食用的,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例如某些工廠被發現使用工業化的化學物質來加快生產。這提醒了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要注意來源和質量。
在這道美味的菜餚背後,皮蛋不僅提供了獨特的味道,還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作為維生素B12的良好來源。這難道不讓我們重新思考這道傳統美食在現代飲食中的角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