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厚的人體生理結構中,血管並非僅僅是一管道,透過它們血液流通,還有一種被部份醫學專家稱為“血管的血管”的神秘小網絡,它名為「vasa vasorum」。透過了解這些小血管如何為主要血管供應營養,以及其結構如何影響大動脈的健康,我們也許能找到為何某些動脈會更容易發生動脈瘤的原因。
這些小血管的意義在於它們為大血管的內部結構提供必要的營養,尤其是太大以致無法單靠擴散獲得血液供應的衞管。據了解,vasa vasorum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1. vasa vasorum internae:直接自主動脈的主要腔道發源,然後分支進入血管壁內部。
2. vasa vasorum externae:來自主動脈的分支,然後再次進入主動脈的血管壁。
3. venous vasa vasorae:源於動脈的血管壁,但最終排入主動脈的主要腔道或伴行靜脈的分支。
這些結構關係顯示,大動脈的建構會影響小血管的分布和功能,尤其在大動脈中,vasa vasorum會穿透到外套層和中層,甚至接近內套層。
在人體的降主動脈中,vasa vasorum在腎動脈處停止為主動脈的中層供氧。這一點讓這部分的動脈依賴擴散來滿足其代謝需求,並且此區域的動脈結構異常薄弱。因此,在此位置,特別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下,動脈瘤的發生率顯著增加。
“vasa vasorum的缺乏和動脈瘤的形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係。”
有些動物物種,如狗,卻在腎血管下方擁有vasa vasorum,這使得這些物種即使在相似的環境下,動脈瘤的發生機率依然較低。這意味著,vasa vasorum的存在或缺失,似乎表明著動脈健康的指標。
正如2017年Haverich的提出,動脈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可能源於vasa vasorum的炎症,而並非僅僅是內部壓力造成的。這使我們開始重新思考vasa vasorum在血管健康中的真正角色。一旦這些小血管受到損傷,它們會影響周圍血管的健康,導致損傷與變化進一步惡化。
“小血管如vasa vasorum,對外部壓迫極為敏感,這使它們成為外周血管和神經疾病的病理過程的一部分。”
在動脈中,任何一個vasa vasorum的撕裂都可能引發一場病理連鎖反應,甚至導致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因此,了解這些小血管的形態及其相互作用,對於預防和治療動脈相關疾病至關重要。
儘管vasa vasorum的存在尚有待更深入的探索與理解,但它們明顯地與大動脈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這些血管的變化,是否會成為未來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關鍵,值得廣大醫學界進一步關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