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美國歌手麥當娜(Madonna)發行的《La Isla Bonita》(西班牙文意為「美麗的島嶼」)成為她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然而,在這首充滿拉丁風情的經典歌曲誕生之前,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原本有機會接手這首作品,卻最終選擇拒絕。究竟這段往事背後隱藏著何種故事?
1985年秋季,麥當娜開始為她的第三張專輯《True Blue》寫作和錄製歌曲。她找來了與她上一張專輯《Like a Virgin》合作過的音樂家斯蒂芬·布雷(Stephen Bray),以及維珍巡演的音樂總監和製作人派翠克·萊昂納德(Patrick Leonard)。在工作開始之前,萊昂納德曾為麥可·傑克森創作了一些音樂,其中就包括《La Isla Bonita》的最初樂器演示。
「這首曲子開始時沒有歌詞,甚至沒有名字,簡單的樂器展示讓我想到拉丁音樂。」
據音樂家布魯斯·蓋奇(Bruce Gaitsch)透露,當萊昂納德將這個demo提供給杰克森和他的經理昆西·瓊斯(Quincy Jones)時,他們並不喜歡,結果便將其推掉了。然而,當萊昂納德與麥當娜開始合作時,他決定將這個demo分享給她,並在創作過程中,麥當娜則為這首歌取名《La Isla Bonita》。
這首歌融合了弗拉門戈吉他、拉丁打擊樂器、馬拉卡斯等元素,並包括四句西班牙語歌詞。歌詞之中講述了一個名為聖佩德羅(San Pedro)的島嶼,這個島的地理位置至今仍引發爭論。然而,麥當娜明言這首歌是向拉丁美洲人致敬。
「對我來說,這首歌是對拉丁美洲文化的讚美,我一直受到西班牙音樂的影響。」
隨著1987年歌曲的推出,評論界給予了《La Isla Bonita》普遍正面的評價,認為這是麥當娜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這首歌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也在文化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部分批評者則對麥當娜在音樂視頻中利用西班牙影像的方式表示質疑,指責她進行文化挪用。
在商業上,《La Isla Bonita》在1987年迅速攀升至美國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第四位,成為麥當娜的第11首前五名單曲。這首歌的成功幫助她在美國樂壇站穩了腳跟,並且在多個國家取得頂尖成績,不僅如此,還成為她在全球最受喜愛的歌曲之一。
歌詞中提到的「聖佩德羅島」其實象徵著一種想象中的逃避,麥當娜在歌中描繪了一幅充滿自然美和緩解壓力的畫面。這首歌所傳達的情感更是引人入勝,因為它讓聽眾得以幻想一個理想化的熱帶度假天堂。
「昨晚我夢見了聖佩德羅,正如未曾走過,我知道這首歌。」
雖然今天的我們都知道《La Isla Bonita》成為經典,但最初拒絕接受這首歌的麥可·傑克森,或許在某一時刻也曾懷疑自己的決定。這是否是因為他希望能夠追求一種更符合自己風格的音樂,而不是試圖迎合其他文化元素呢?
歌曲的音樂視頻則是另一個引發討論的話題。影片中,麥當娜展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名年輕的天主教徒和一位弗拉門戈舞者。視頻不僅展示了她的多重才華,也成功地引起了觀眾對於文化融合的反思。
「這首歌所展現的西班牙風情,成為她音樂旅途中的一大亮點。」
《La Isla Bonita》不僅僅是一首流行歌曲,更是一段文化的象徵,它表達的情感讓人們對想象中的聖佩德羅充滿憧憬。隨著麥當娜不斷演繹這首歌,她是否也在與這片島嶼進行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