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人格障礙(DPD)是一種深受影響的人格障礙,特徵是對他人的依賴。此類人格障礙會影響個體的情感及身體需求,依賴他人來滿足這些需求。該障礙屬於C型人格障礙,通常伴隨著過度恐懼與焦慮,且在成年早期即可表現出來,並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當伴侶關係結束時,這些人往往會感到極度無助或絕望。本文將深入了解依賴人格障礙的影響、症狀及診斷,共同探索它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患有依賴人格障礙的人在做決定時往往過度依賴他人,他們缺乏獨立性,無法自信地做出選擇。
他們往往會將他人的需求和意見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這使得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被動性及依附行為。
這種過度依賴的行為使他們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感到孤獨及被隔離。由於恐懼分離,這些人時常對陪伴者表現出依賴及追隨的行為。大多數患有此障礙的個體面對生活挑戰時,會展現出悲觀的態度,並且更容易受到批評的影響。
孩提時代遭受忽視或虐待,通常會提高患有依賴人格障礙的風險。長期的虐待關係及過度保護的父母也會增加此種風險。家庭中若有焦慮障礙的病史,可能會影響個體後續的發展。
雖然依賴人格障礙的具體原因尚不明,但有研究顯示,這種障礙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的影響。201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55%至72%的風險可能來自於父母的基因。
受父母過度保護及專制式教養的影響,孩童的成熟與獨立性可能會因此受到限制。
此外,早期生活中的創傷或不利經驗,如忽視、虐待或重病,會顯著提高後續發展人格障礙的機率。
診斷依賴人格障礙需要根據多個組成部分進行評估,包括認知、動機、行為及情緒等方面。
此病症的特徵表現為對他人的過度依賴,害怕孤獨及被拋棄,從而表現出順從及依附行為。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診斷需要滿足至少五個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難以在沒有他人顧慮的情況下做出日常決定等。
對於有依賴人格障礙的個體,心理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療程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個體增強自我信心及獨立性。
通常,這一過程涉及提升個體的自尊心及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此外,對於同時患有抑鬱或焦慮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使用藥物來控制症狀,但這並不會直接解決依賴人格障礙的核心問題。
根據最近的調查,0.49%的美國成年人滿足依賴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且女性的發病率相對於男性更高。
有證據顯示,這種障礙相當程度上具有遺傳傾向,且通常在孩提或青年時期顯現出來。
依賴人格障礙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還會對其人際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理解這種障礙的特徵與影響,有助於提升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並推動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無論是身處其中的個體,還是身邊的朋友與家人,我們都應當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面對依賴人格障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