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藥品分配的過程中,除了確保藥品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還必須符合各國針對藥品管理的嚴格規範。特別是在中國,藥品的監管制度不僅繁瑣,還涉及到多方的流程與申請,讓許多人對為何每個藥品都必須獲得序號產生疑問。
藥品分配的安全性和保安考量,確實是現今世界各地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
藥品分配涉及製藥工業的生產過程之後,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及非政府組織會通過多種中介機構獲得藥品,最終使藥品抵達消費者。這一過程不僅需要確保藥品在運送過程中的安全與有效,更需要遵循各國不同的法律法規。
在這當中,「良好分配規範」(GDP)作為一套品質保障系統,對藥品的購買、接收、儲存及出口等每一環節提出了具體要求,以確保藥品能夠安全、準確地到達終端使用者。
在2011年,阿根廷啟動了一個國家藥物追蹤計畫,要求將唯一序列號及防篡改特徵標示於超過3,000種藥物的包裝上。此計畫旨在實時記錄藥品數據,並積極限制非法藥品的使用。
巴西於2009年通過的聯邦法規要求所有藥品的二次包裝上必須設有2D數據矩陣碼,並要求生產商記錄從生產到發放的所有交易數據,進一步加強藥品供應鏈的透明度。
中國在2008年開始實施藥品序號制度,對275種治療類藥品要求必須在2015年之前完成序號註冊。這一制度的另一個特點是其並不遵循國際標準,藥品生產商需通過中國產品識別、認證與追踪系統註冊獲得序號,並需設立質量控制及監測體系。
歐洲則於2016年通過虛假藥品指令(FMD),要求所有在歐盟銷售的藥品必須設有安全特徵。這套系統將於2019年正式啟用,並與歐盟數據庫連接,以利消費者進行藥品的真偽檢查。
而在美國,根據藥物供應鏈安全法(DSCSA),到2023年11月,全美各藥品供應鏈的合作夥伴都必須建立電子追蹤系統,以確保處方藥的可追溯性。
儘管各國的藥品序號制度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標無不在於保障消費者的用藥安全。
除了合法藥品的監管,非法藥物的交易也同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非法藥物的貿易與其他走私行為相疊加,使得打擊非法藥物的流通變得更加困難。這也引發了各國在藥品監管上是否應進一步強化措施的討論。
對於管理層來說,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與便利藥品獲取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最大的挑戰。
總的來看,藥品的序號機制不僅是一項技術性要求,更是全球對於藥物安全的新認知。這一制度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還是會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