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價鉻(Chromium VI)是化學成分中含有+6氧化態鉻的化合物,其致癌潛力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根據報導,在1985年,全球大約136,000公噸的六價鉻被生產出來,這一巨大數字嚴重威脅到了公共健康。隨著使用的增加,許多職業的工作人員面臨著接觸六價鉻的風險,從而增大了患肺癌等疾病的可能性。
自然界中,六價鉻很少見,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產。幾乎所有的鉻礦石都會經過加工轉化為六價鉻化合物,如二鉻酸鈉。這類化合物的工業用途非常廣泛,包括染料、塗料、墨水和塑料中的染料、作為防腐劑加入的塗料和電鍍工藝中的鉻酸等。
“六價鉻在金屬鍍層行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鍍鉻過程,往往伴隨著高溫作業,這些高溫可將鉻氧化至六價狀態,從而增加了其致癌風險。”
許多科研頒發機構已經明確指出,六價鉻是致癌物質。職業暴露的人群,包括處理含鉻產品的工人,以及不當焊接或研磨不銹鋼的工人,面臨著健康危害。研究顯示,這些工作人員增加了罹患肺癌、哮喘,甚至皮膚及鼻腔損傷的風險。
“六價鉻的結構類似於硫酸根,進入細胞後,經由非酶還原反應直達三價鉻,而在這一過程中會造成DNA損傷,引發突變。”
在歐洲,由於六價鉻的危害性,許多國家限制了其在電子設備中的使用。在美國,依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對於六價鉻的空氣暴露限值定為5微克每立方米,而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則建議限制至0.2微克每立方米。顯然,對於六價鉻的規範和監管不容忽視。
許多地區的飲用水中檢測到了六價鉻的存在,例如加州於2014年就特別針對六價鉻設立了飲用水標準。根據最新資料,環保署尚未對六價鉻的最大污染物濃度設定標準,這使得危害仍然存在。
除了監控,研究人員還在持續尋找有效的六價鉻去除技術。目前,包括某些金屬有機框架和活性污泥的實驗顯示出對六價鉻的去除潛力。
在澳大利亞,2011年Kooragang Island的工廠泄漏了大量六價鉻,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類似事件在孟加拉和希臘的工業區中也有所耳聞,這些地方的養殖和供水系統遭受到了嚴重污染。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環保規範的加強,人們對六價鉻的認識有了顯著提高,但仍需更為嚴苛的監管。人類活動和工業排放造成的六價鉻污染,仍然是未來需要重視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探究和規制六價鉻的過程中,我們不禁思考,未來人類如何能更好地平衡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