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治療,或稱為補充氧氣,是一種醫療用途的氧氣治療方法。在許多情況下,氧氣治療被應用於急性低氧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叢集型頭痛等病症。而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囊性纖維化患者中,氧氣療法的應用更是不容忽視。那麼,究竟什麼時候需要使用氧氣,如何才能有效地調控氧氣的濃度?
氧氣是正常細胞代謝所必需的,但過高的氧氣濃度可能導致氧氣毒性,進而引起肺部損傷和呼吸衰竭。
醫院和急救服務經常使用氧氣治療來應對多種疾病。針對急性情況,氧氣必須根據脈搏血氧飽和度來精確調整。例如,大多數患者的目標飽和度應在94%至96%之間,而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則應設定在88%至92%之間。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當血氧飽和度超過96%時,氧氣療法應停止,且在90%至93%之間時不應開始發放氧氣,因為過高的氧氣濃度與急性病患的死亡率有關聯。
氧氣治療對於某些急性病症是必要的,例如一氧化碳中毒與心臟驟停時應盡可能提供高飽和度的氧氣。
在急性疾病的處理上,如呼吸衰竭或重創,氧氣治療的需求格外明顯。特別是在跌打損傷或過敏反應等狀況下,立即的氧氣補充可以顯著改善病情。而在慢性病的情況下,如COPD或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能在急性加重期間需要額外的氧氣。
對於一些患者而言,氧氣的使用必須謹慎調整,尤其是在慢性病患者中,例如接收氧氣後可能會提升二氧化碳的蓄積風險,而導致呼吸驅動力的減弱。此外,透過謹慎的劑量調整可改善通氣與灌注比,從而提升患者的預後情況。
雖然氧氣治療有著多種益處,卻也有不當使用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丙烯中毒、肺纖維化及酸性吸入性肺炎的患者中,氧氣療法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研究表明,在這些情況下,氧氣療法會加重病情。
對於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氧氣的供應也必須加以限制,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害或併發症發生。
氧氣的供應方式包括液態存儲和壓縮氣體存儲等。其中,液態氧是透過低溫儲存,以便隨時使用。而實際上,大多數病患在接受氧氣治療時,是透過鼻導管和面罩等設備進行供氧。這些設備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不同濃度的氧氣,從1升/分鐘(LPM)到更高的流量配置。
儘管氧氣本身並不具引燃性,但是高濃度的氧氣環境確實會增加火災爆炸的風險,特別是在與可燃物質接觸的情況下。因此,在醫療環境中對氧氣的使用必須謹慎,包括對儲運設備的嚴格管理。
氧氣的過度使用可能引發副作用,例如嬰兒在接受高濃度氧氣後,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病變。此外,接受大量氧氣的病人中,也有報告指出可能發生癲癇等症狀。這些副作用顯示了氧氣療法的風險所在。
氧氣療法的確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醫療手段,但其精準調控卻至關重要。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病症,對氧氣療法的適當管理與應用,都需要考量患者的具體情況及安全問題。這讓人思考,未來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找到更加高效、安全的氧氣治療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