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液化是一種複雜的土壤物理現象,當飽和或部分飽和的土壤在地震或其他突發壓力變化下喪失強度和剛度,從而使固體物質表現得像液體。這一現象在工程和土木科學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歷史上由於地震造成的災害使得土壤液化的研究越發重要。
液化的過程首次由艾倫·哈澤提出來,他在描述1918年加利福尼亞州卡拉維拉斯大壩的失敗時,指出「如果孔隙中水的壓力足夠大,可以承載所有的負載,這將導致顆粒之間的間隙增大,並產生類似於流沙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土壤的穩定性受到挑戰,特別是當其是在飽和、鬆散的沙土狀況下時。
「土壤液化的發生通常在鬆散的、低密度的沙土中最為明顯,因為這些土壤在承受負載時有壓縮的傾向。」
當土壤飽和水分沉積時,水會填滿顆粒之間的空隙。在外加壓力下,孔隙水壓上升,水試圖朝向低壓地區流動。如果負載施加得過快且足夠大,水壓可能會超過顆粒之間保持接觸的接觸力,這將導致土壤丟失結構,並表現出液體的性質。
這一現象對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影響是深遠的,例如1989年洛馬普列塔地震中舊金山海灣地區的破壞,以及1995年神戶地震時的情況。這些事件突顯了土壤液化對城市結構的嚴重威脅。
土壤液化的概念在地震科學的歷史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在1964年阿拉斯加和新潟的大地震中,液化現象引發的破壞不容小覷,使工程師們開始重視液化對基礎設施的潛在威脅。尤其是在2010年和2011年,基督城的地震中,液化的影響再度引起了人們的警惕,許多住宅遭到嚴重損壞。
最近,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發生的7.5級地震也顯示出液化的破壞性,該地區的巴拉羅亞和佩托博被淹埋在厚達三米的泥漿下。這些案例展示了不斷重複的土壤液化現象給社會帶來的潛在後果,引發了相關部門對於如何在建築設計中考慮液化影響的思考。
「對於任何涉及土壤的建設,尤其是在地震活躍的區域,設計時都必須考慮土壤液化的風險。」
液化現象最可能發生在飽和、鬆散的顆粒土壤中,例如淺水岸邊、河床和沙丘,這些地區的土壤通常具有較差的排水條件。當地震或其他形式的震動施加於這些土壤時,孔隙水的壓力會迅速增加,從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強度,使得土壤開始流動。
工程師們對土壤液化的評估通常依賴一些參數,包括標準滲透阻力、圓錐滲透阻力和剪切波速。這些測量方法有助於判斷土壤的抗液化能力,從而為設計提供參考。
土壤液化對基礎設施以及居民生活的影響不可忽視。建築物可能因突然失去支撐而出現劇烈不均勻的沉降,這會導致結構性損壞。進一步的問題在於,當土壤液化時,建築基礎可能會從周邊土壤失去支撐,造成擠壓或傾斜。
「液化造成的地面變形可導致基建的重大損壞,尤其是當建築物正好坐落於鬆散沙土地基上時。」
為了減少液化造成的損害,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系列的緩解方法。這些方法包括土壤壓縮技術,如振動壓實和動態壓實等,這些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密度,減少液化的發生。此外,對於已有的建築物,通過向土壤注入水泥漿以穩定液化層,或是通過減少土壤的飽和水分來進行減緩。
隨著城市擴展至液化風險較高的地區,未來對於土壤液化的研究仍然面臨著挑戰。如何能夠從過去的案件中得到那些重要的教訓,以制定更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城市設計,是當前學術界和工程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我們所見,當下的城市建設若未考慮土壤的特性,將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與後果。
在地震頻繁的地區,我們應該意識到土壤液化的潛在威脅與其造成的後果,未來的土地規劃與建設是否能夠充分考慮到這一現象的影響而變得更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