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是一個由小島國家及小型國家組成的發展中國家群體,這些國家面臨著類似的可持續發展挑戰。自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首次被認可為一個獨特的發展中國家群體以來,SIDS的存在變得愈加重要。巴巴多斯行動計劃於1994年產生,旨在協助小島嶼國家推進可持續發展,這一計劃的實施對小島嶼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
小島嶼國家的發展受限於多種因素,包括資源匱乏、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及對國際貿易的過度依賴。
根據2023年的數據,聯合國小型發展國家辦公室列出57個小島嶼國家,包括39個主權國家及18個依賴地區。這些國家分為三個地理區域:加勒比海、太平洋以及非洲、印度洋、地中海及南海(AIMS)。每個地區均有合作機構,比如加勒比共同體、太平洋島國論壇及印度洋委員會,而許多SIDS國家都是這些機構的成員或附屬會員。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SIDS成為全球最脆弱的國家之一,其經濟、社會及環境將面臨進一步的挑戰。
SIDS所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其脆弱的環境,還包括高昂的通訊成本、能源成本和運輸成本,甚至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因為國家的小規模而變得異常昂貴。此外,SIDS特有的脆弱性使得它們更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熱浪等氣候變化影響。面對這些挑戰,如何穩妥地保障小島嶼國家的生計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不過,巴巴多斯行動計劃及其後續措施也提供了新的希望。例如,根據2024年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報告,這些國家探索分散式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以解決能源接入問題。
這些國家雖然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貢獻不足1%,但正透過生物質氣化、小型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技術,尋求降低碳足跡,並增強抵抗氣候影響的能力。
這份報告還顯示了幾個案例,像是幾內亞比索、巴布亞新幾內亞和萬那杜的經驗,這些國家在改善能源接入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包括提高農村女性的收入機會以及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小島嶼國家也被納入了數個目標之中。例如,可持續發展目標14的目標7規定:「到2030年,通過可持續管理漁業、養殖業與旅遊業,增加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及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這一明確的指導方針無疑將成為未來努力的支柱。
然而,儘管有國際社會的支持,小島嶼國家的未來仍然堪憂。它們必須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生存之道,這樣的現實引發了許多重要問題:巴巴多斯行動計劃是否足以抵禦未來的挑戰,還是需要更具創新與包容性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