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是一個由小型島嶼國家和小型國家組成的開發中國家集團,這些國家面臨著許多相似的可持續發展挑戰。這包括人口的增長有限、資源的匱乏、地理的偏遠、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以及對外部衝擊的脆弱性等。他們的進步和發展還受到高昂的通訊、能源和運輸成本的制約,且由於規模小而難以實現經濟規模效益。
這些國家的經濟往往依賴於自然資源,例如生態旅遊、漁業或農業,因此對它們的脆弱性產生了進一步影響。
根據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高內陸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高級代表辦事處(UN-OHRLLS),截至2023年,共有57個小島嶼發展國家,其中包括39個主權國家和18個依賴territories。這些國家被分為三個地理區域:加勒比海、太平洋和非洲、印度洋、地中海及南中國海(AIMS)。
小島嶼國家的脆弱性在於它們往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脆弱地帶,尤其是面臨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的威脅。
小島嶼國家的經濟結構多依賴於自然資源。當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問題發生時,他們可能遭受重大的經濟打擊。還有,許多小島嶼國家的居民生活在海岸附近,這使得他們面對海洋氣候變化的風險尤為高。未來的氣候變遷將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還將對其根基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
這些國家的能源行業面臨獨特的挑戰,尤其是那些電氣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根據2024年3月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一份報告,這些國家正在探索分散式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以解決能源可及性問題。
報告強調的一些案例,包括幾內亞比索、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瓦努阿圖,提高能源可接近性的社會經濟益處顯著,包括增加農村女性的收入機會和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隨著小島嶼國家尋求更可持續的發展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採用,他們希望能夠改善其經濟結構和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也提及小島嶼國家的發展需求,例如可持續海洋資源的管理和利用。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在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都有所提及。例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4中的第7項目標指出:「到2030年,增加小島嶼發展國家及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收益,通過可持續管理漁業、養殖業和旅遊來實現。」
該目標不僅針對環境保護,更著眼於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的平衡。
小島嶼國家的脆弱性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使得許多國際組織為這些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這些國家探索新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的挑戰,並且努力在全球貿易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這樣的努力是否足以改變小島嶼國家的脆弱狀態,還是依然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行動來推動實質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