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聖母」這一名詞常常被用來形容在西方基督宗教中描繪聖母瑪利亞與幼子耶穌的雕像或畫作,這些作品中兩者的膚色均為深色。在天主教和東正教國家中,都能找到黑聖母的例子。這些畫作通常是源於或受拜占庭風格啟發的聖像,一些則是13世紀或14世紀意大利製作的。來自中東、喬治亞或非洲的其它例子,主要來自埃及和衣索比亞,則更為古老。
黑聖母複製品且不乏與奇蹟相關,有時會吸引大量朝聖者前來朝聖。
黑聖母的形態各種各樣,極具爭議的理論關於她的暗色膚色的來源也有所不同。一些解釋認為是因為黑色木材製作的聖母,或者因為隨著時間流逝而變暗,例如由於老化或燭光的煙霧。而一些學者,如尤金·貝戈(Ean Begg),更深入探索黑聖母和孩子的潛在異教起源,甚至有訊息指出,某些具深色膚色的表現可能是對基督之前神祇的重塑。
對黑聖母現象的研究相對有限,但近期這一課題開始引起更多的關注。貝戈與所羅門之歌中的一句「我黑而美」聯繫到示巴女王的身份。一些早期的研究聚焦於法國的黑色聖象,包括卡米耶·弗拉馬裏昂、瑪麗·杜蘭-勒費夫爾、艾米爾·沙伊倫和雅克·休伊嫩等人。
這些不尋常的存在吸引了朝聖者,使其聖壇成為受人尊敬的朝聖地。
1949年,英語系的關於黑聖母的首次重要研究是由倫納德·莫斯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議上發表的。他將這些形象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黑色或深棕色的聖母,其生理特徵與當地原住民相符;第二類為因物理因素而變黑的藝術作品;第三類為以奇蹟著稱的聖母,專注於與羅馬軍團有關的黑聖母,她們的外貌不反映當地人口的膚色。
在全球範圍內,黑聖母的塑像和畫作數量驚人。在非洲,阿爾及利亞有「非洲之母」的聖母像,非洲其他地方如南非的「黑聖母」也受到崇敬。在亞洲,日本的鶴岡天主堂也具有黑聖母像,菲律賓更是有多處與黑聖母相關的聖地。
有關於黑聖母的信仰與崇拜可追溯至數世紀,這些形象在信徒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歐洲各國如法國、德國、奧地利的黑聖母同樣有廣泛的崇拜,尤其是在法國南部,有數十個「Vierges Noires」供朝聖者參拜。德國的阿爾托廷聖母教堂也是著名的黑聖母聖地之一。
這些膚色異於常的聖母像在平信徒和學者中引起了許多探討,有些學者專注於評估黑聖母的身份與意義,而不僅僅是物質性層面的探討。這些學者指出,深色膚色的聖母像在歷史上與某種「真實性」的聯繫,使她們成為信仰中的一部分,且這種聯繫因其歷史悠久而更加深刻。
黑聖母的存在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宗教現象,更是文化和歷史交織的結果。
對於黑聖母的研究仍然在不斷演化當中,隨著文化觀念的轉變以及對歷史的再次思考,或許未來會有更多我們尚未意識到的層面浮現出來。黑聖母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更是歷史、藝術和文化複雜交織的標誌,那麼,她的膚色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身份的理解與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