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eocystis,一種屬於Prymnesiophyte綱的藻類,難以想像它們在南北極海域中會形成如此巨型的繁殖潮。這種有著特殊構造的浮游植物,能在廣泛的溫度和鹽度環境中生存,無疑是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藻類的一大特點是其多形態生命週期,既可以以自由生活的細胞形式存在,也能形成大型的聚集體。當聚集體形成時,數百個細胞被包埋在一個多糖凝膠基質中,使它們在繁殖潮期間的數量不斷激增。
Phaeocystis的爆發性繁殖主要在極地海域發生,北極的P. pouchetii和南極的P. antarctica特別明顯。
在南北極的寒冷水域中,Phaeocystis的繁殖相對於其他地方更為頻繁,這種繁殖潮通常會持續約三個月,正好覆蓋了南半球的大部分夏季。這些Phaeocystis的繁榮生態系統,與以商業價值為主的甲殼類、軟體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有著密切的聯繫。然而,Phaeocystis的表現不僅僅是正面的,當其繁殖潮結束時,海灘上會形成具備臭味的泡沫,這對人類的活動,如魚類養殖和海岸旅遊,亦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Phaeocystis不僅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還大量產生二甲基硫化物(DMS),這是一種在硫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物質。
在全球範圍內,Phaeocystis的自由生活型態普遍存在於多種海洋棲息地,包括沿海海洋、開放海洋、極地海域和海冰中。如今已知該屬有七種,分別是P. antarctica、P. jahnii、P. globosa、P. pouchetii、P. scrobiculata、P. cordata和P. rex。這些物種,特別是P. globosa、P. pouchetii和P. antarctica,與富營養區的繁殖潮形成密切相關,這些區域可因自然或人為因素而有所改變。
P. globosa常在較溫暖的水域繁殖,與此不同的是,P. pouchetii和P. antarctica則更適應於北極和南極的寒冷水域。值得注意的是,P. pouchetii其實也能耐受較高的水溫,甚至在溫帶水域被觀察到。此外,基因組的比較顯示,Phaeocystis物種中,RUBISCO間隔區域的序列在與其密切相關的物種中是高度保守的,這可能影響了它們的生理特性。
Phaeocystis作為自由生活型態和聚集體兩者皆可存在,可展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所有物種都可表現為有鱗片的鞭毛植物,只有P. scrobiculata和P. cordata被觀察到。三種物種則是作為聚集體存在的,P. globosa、P. pouchetii和P. antarctica,並且也能存在為沒有鱗片和絲狀結構的鞭毛植物。在Phaeocystis的聚集體中,聚集體的外層可能會對小型浮游動物和病毒提供保護,這在其生存上起著關鍵作用。
Phaeocystis的生殖週期包含雙倍體和單倍體階段,其中以性生殖為主,對於聚集體的形成和消亡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在生態中具重要地位,Phaeocystis也被視為三種二甲基硫氧丙酸(DMSP)的主要生產者,後者是二甲基硫(DMS)的前驅物。每年,生物性釋放的DMS向大氣中貢獻約1.5×10^13克的硫,這對全球硫循環有重大的影響,並可能影響雲的形成,甚至對氣候調節產生潛在的影響。
此外,Phaeocystis也是尖端棘腸動物的內共生體。不同海域收集到的尖端棘腸動物主辦不同種的Phaeocystis作為主要共生物;P. antarctica是南大洋尖端棘腸動物的主要共生物。這種共生關係的互利性仍在討論中,因為在這一生態關係中,Phaeocystis可能會經歷劇烈的細胞重塑,包括葉綠體數量的驟增和中央液泡的擴大。然而,這種改變可能會使共生細胞未來無法再分裂,進而影響Phaeocystis的生存。
Phaeocystis的繁榮不僅在於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更在於其在極地生態系統中的複雜作用。這些現象是否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有進一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