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病,也稱為肝腦變性,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特點是體內銅的過量累積。這種病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大腦和肝臟,造成一系列令人困惑和疼痛的症狀。
威爾遜病的症狀通常與腦部和肝臟有關,且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乏力、腹水、腿部腫脹、皮膚發黃及瘙癢等肝臟相關症狀。
根據研究,神經系統的症狀包括顫抖、肌肉僵硬、說話困難、個性變化、焦慮和精神病。造成威爾遜病的原因是ATP7B基因的突變,該基因負責將多餘的銅運輸至膽汁中,以便通過排泄物排出體外。這種疾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需要患者從雙親那裡繼承有缺陷的基因拷貝。
威爾遜病的診斷可能存在挑戰,通常需要通過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和肝活檢的組合來進行確認。基因測試可用於篩查受影響者的家庭成員。患者的患病率約為每30,000人中有1人,症狀多發生於5至35歲之間。
威爾遜病患者的主要症狀包括肝臟疾病和神經精神症狀。一些患者僅因為親屬被診斷出威爾遜病而被發現。
肝臟疾病通常表現為乏力、黃疸、出血傾向以及混亂,而這些通常與肝性腦病息息相關。肝臟壓力過高會導致食道靜脈曲張和腹水,常見的檢查中可發現有蜘蛛痣等慢性肝病的指徵。
約一半的威爾遜病患者會出現神經或精神症狀。起初可能表現為輕微的認知退化和笨拙,隨著病情進展,還可能出現肌肉剛性、語言不清、失調性運動或肌張力障礙等具體神經症狀。
威爾遜病還影響其他器官系統,包括眼睛、腎臟、心臟及內分泌系統。眼睛中常見的銅沉積物稱為Kayser-Fleischer環,而腎臟則可能出現腎小管酸中毒,這導致腎臟的鈣沉積問題和骨質疏鬆。此外,心臟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心肌病。
血清銅的濃度在威爾遜病患者體內異常低,但尿液中的銅濃度卻通常偏高,這是一個重要的診斷依據。
威爾遜病的基因位於第13染色體上的ATP7B基因,主要在肝臟、腎臟和胎盤中表達。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負責銅的轉運和排出。在威爾遜病中,這些功能受損,導致肝臟中銅的過量積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引起肝炎和肝硬化的風險增加。
目前威爾遜病的治療包括飲食調整和藥物療法。患者通常會被建議遵循低銅飲食,並避免使用銅製的炊具。
藥物方面,通常首選的治療是去銅劑,比如青霉胺。對於初期出現神經症狀的患者,藥物治療的初始反應可能不理想,需要定期監測尿液中的銅濃度來調整劑量。
通過澄清病因以及適當的治療,很多患者能夠有效管理威爾遜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對威爾遜病認知的提升,跳脫過去對銅的負面觀念,我們是否能夠更深入理解銅在身體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應對此類症狀復雜的遺傳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