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毒理學中,LD50(代表「致死劑量的中位數」)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通常用來測量特定物質的毒性。它指的是在經過特定測試持續時間後,能夠致死一半受試者所需的劑量。這個指標在評估物質的急性毒性時,提供了一個簡明的參考值。一般來說,LD50數值越低,毒性就越高。
LD50的概念源於1927年由約翰·威廉·特里凡提出,他設計的測試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LD50通常通過實驗動物來測試,最多可測試40隻以上的動物,並以每公斤體重所需的劑量來表示,該計算方式有助於比較不同物質的相對毒性,儘管暴露於相同劑量並不一定能對不同物種造成相同的影響。
實驗中,LD50的值可以是毫克、微克或克,具體取決於所測物質的性質。例如,對於一些氣體或水中有毒物質,則使用致死濃度LC50,即每立方米或每升中毒物質的濃度。在這種情況下,暴露的時間長短同樣重要。
選擇50%致死率作為基準,旨在減少測試所需的數量,但這同時也意味著LD50並不適用於所有個體,某些個體可能在更低劑量下就會死亡,而有些則可能在遠高於LD50的劑量下仍然存活。
LD50測試的有效性常常受到一些限制。不同測試場地的實驗結果可能會因樣本的遺傳特徵、環境因素等而有所差異。最令人擔憂的是,某些對老鼠無害的物質,例如巧克力,對於許多動物卻是有毒的。這顯示了不同物種之間的生理差異對於毒性測評的重要性。
雖然LD50的數值可以幫助了解不同毒物的相對危險性,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誤導,尤其是當比較新藥的療效和安全性時,向來比較效果劑量ED50更為有效。以毒性對比著名物質的LD50為例:
在毒性範疇內,還有其他指標例如致死劑量LD1和LD99,它們分別是能致死1%和99%受試者的劑量。這些數值能提供更細緻的毒性評估,尤其在特定情況下,例如生物戰等。
LD50的測定程序包括傳統的LD50測試、固定劑量程序和上下標測試等。這些測試方法各自有著不同的應用與靈活性,提供研究人員在不同需求下的測試選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動物權益的日益重視,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尋求LD50的替代測試方法。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2011年批准使用非動物測試來評估如肉毒桿菌等化妝品藥物的毒性,這顯示著對於動物測試的依賴正在減少。
隨著新測試方法的發展,未來的毒性測量或許會更為準確且具體,同時能夠減少對動物的使用。就目前而言,LD50仍然是重要的毒理學基準,但其局限性亦顯而易見。未來,我們如何在保護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衡量物質的毒性與安全性,或許將是我們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