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性格類型指的是對個體的心理分類。不過,與性格特質相比,性格類型的存在一直是極具爭議的課題。一些理論認為,性格類型存在定性差異,而性格特質則是定量差異。這導致了關於個體之間的根本區別,比如內向型與外向型人群的劃分。
有效的性格類型分類能增進對個體的理解,而不是像刻板印象那樣削弱這種理解。
有效的性格類型模型能提高對人類行為的預測能力,並有助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心理學的文獻中對於分類人類氣質及性格的各種模型已有大量研究。然而,性格障礙的分類卻更偏向精神醫學——這一專業通過《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定義疾病取向。
心理學中,"性格類型"這個術語並未得到一致應用,並引發了不少困惑。由於性格測試的結果往往落在常態分佈上,而非明確的類別,這使得性格類型理論受到心裡學家特別是心理測量專家的批評。有研究比較了性格類型測量工具(如MBTI)與性格特徵測量工具(如NEO PI),結果發現後者對性格障礙的預測更具有效性。這些問題使得性格類型理論在心理學界漸漸失寵。
許多研究者現在認為,用少量離散類型來解釋人類性格的多樣性是不可能的。
早期的性格類型指標理論可追溯到古希臘的四種氣質系統,後來還有著名的A型和B型性格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急躁、以成就為導向的人被歸類為A型,而隨和、放鬆的人則屬於B型。最初該理論認為A型人格的個體更易罹患冠心病,然而這一說法並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
發展心理學家 Jerome Kagan 對於性格類型指標理論的支持力頗高,他認為害羞和內向的孩子應被視作具有抑制氣質,這種氣質質與其他孩子存在質的不同。雖然性格特質理論的學者在解釋中經常使用“類型”一詞來描述那些在特定性格特質上得分極高或極低的人,但他們的核心觀點始終在於人格特質的持續性差異。
卡爾·榮格在心理類型理論中的貢獻可謂深遠,他在《心理類型》一書中詳細分類了心理功能。榮格的理論從他想調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論開始,最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觀點。不少現代性格測試,如MBTI及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都源於榮格的理論。
榮格指出,心理類型決定並限制一個人的判斷。
榮格將個體分為理性(思維和感情)和非理性(感知和直覺)的兩對功能。他認為這些功能以內向或外向的方式表現,形成了八種可能的心理類型。這些理論不僅有助於理解個體差異,還與對社會行為的解釋緊密相連。
最近的研究顯示,對擔憂的傾向與榮格的內向和情感維度顯著相關。內向的人通常更為謹慎,而外向的人則表現得更具社交性、適應性。這些心理類型的知識不僅幫助心理學家理解人類行為,也使得臨床實踐中的個性化治療成為可能。
性格類型的標籤有時可能會限制我們對個體的理解,那麼,這種對性格的簡化是否真的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複雜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