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育是一種道德哲學與運動,著重于保護物種免於滅絕、維持和恢復棲息地、增強生態系統服務,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一場證據驅動的保育運動正在興起,這要求更廣泛地利用科學證據來提升保護行動的有效性。
截至2018年,全球有15%的土地和7.3%的海洋得到保護,環保人士設定了到2030年保護30%土地及海洋的目標。根據2022年IPCC報告,為了適應氣候變化,需要保護30%到50%的土地、淡水和海洋區域,這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30%的目標相呼應。
「保護的核心目標包括保護棲息地、停止過度開發、減少過度捕撈和緩解氣候變化。」
不同的哲學觀點引導保育工作者朝著這些不同的目標努力。許多保育價值觀表明,自然界擁有內在的、無形的價值以及工具性價值。這一觀點由科學保育運動的部分代表和舊有的生態運動浪漫主義學派延續下來。
哲學家們將內在價值附加於自然的不同方面,包括個別生物(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例如物種或生態系統(生態整體論)。一些更具工具性的保育學派則採取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試圖評估當前及未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及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
人類福祉的責任日益受到重視,甚至延伸至有感知能力的動物福祉。例如,英國於2022年通過了《動物福利(感知)法》,將所有脊椎動物、十足類甲殼類和頭足類動物列為有感知能力的生物。
「消費者保育倫理被定義為個人和家庭持有的態度和行為,最終促進了整體社會對能源消耗的減少。」
保育運動源於道德推理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通過考慮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促進了其成熟。這種社會倫理主要與地方性購買、道德購買、可持續有效利用可再生資源及防止對空氣和水質等公共資源的傷害有關。
「保育」一詞由吉福德·平喬於1907年創造。他告訴他的好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後者在1908年的全國州長會議上使用了這個詞。在普通用語中,保育是指系統性保護自然資源,如森林及生物多樣性。
「生物保育是一種管理環境的哲學,旨在不損壞、枯竭或消滅自然資源。」
在保育的最新運動中,可以視為對商業主義和全球化的抵抗。慢食運動就是拒絕這些作為道德優先事項,擁抱一種更加緩慢且以地方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結果。
可持續生活是一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採用的生活方式,旨在通過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決策來達到這一目的。無論是對漁業產品進行生態標籤的管理、控制可持續食品生產,還是白天關燈等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這些措施都有助於促進可持續性。
當前的保育發展中存在著明顯的趨勢,保護土地的需求在各種全球化影響下最近的分鐘加劇。這一時代也顯示了殖民主義和工業革命的影響,導致全球土地變遷及氣候變化的加劇。
在許多國家的保護行動中,由政府主導的努力相對較為普遍,而在西北歐國家中則多由中產階級和貴族興起的自然歷史興趣所推動。這使得英國、荷蘭和德國等國早於成立國家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就出現了很多非政府組織,如皇家保護鳥類協會和省自然保護信託等。
「目前全球有超過10%的土地以某種方式獲得法律保護,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效能非常低。」
隨著保護行動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證據驅動的保育策略。證據驅動的保育是指在保育管理行動和政策制定中應用科學證據,對不同的管理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威脅及新興問題進行系統性評估。這一做法源於對保育決策過度依賴直覺和經驗的反思,並有助於提供有效的保護措施。
這樣的證據驅動方法旨在通過建立以證據為依據的框架來支持保護決策。面對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在道德與科學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