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支持團體的形式也在重大變化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透過線上平台來尋求情感支持與社群連結。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社交媒體的影響,也展示了人們在面對困擾時,如何藉助虛擬空間來獲得真實的支持。
支持團體的成員會提供彼此以各種形式的幫助,通常是非專業的和非物質的,協助面對共同的挑戰。
在支持團體中,成員們可以共享應對策略,增強自身能力,並感受到來自社群的認同與支持。這些幫助形式包括提供相關信息、分享個人經驗、傾聽並接納他人的故事、提供同理心及建立社交網絡。與此同時,支持團體也可能致力於公開宣傳或參與倡導活動。
儘管正式的支持團體看似是現代的產物,但它們在某些方面補充了傳統的兄弟會組織,如共濟會,並可能建立在扶持的家庭功能之上。其他類型的團體則多數被稱為倡導團體或利益團體,例如工會和環保團體等。
支持團體使用多種方式來維持成員之間的聯繫。傳統上,這些團體以面對面的方式聚會,保持小型的規模以促進交流。隨著科技的發展,支持團體也逐漸透過打印的通訊、電話鏈、網路論壇和郵件列表等方式來增進聯繫。一些支持團體則完全在線上運作,這些團體的成員資格可能受到正式的控制,諸如入會要求和會員費用,然而其他團體則可能是"開放式"的,允許任何人參加會議或在線論壇。
自助支持團體通常完全由成員自行組織和管理,大多是志願者,並且在團體所專注的議題上具有個人經驗。這些團體有時也被稱為互助小組或互助援助小組。相較之下,專業運營的支持團體通常由不面對相同問題的專業人士主導,例如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或神職人員。這些專業人士負責控制討論並提供其他管理服務,往往出現在醫院、戒毒中心及懲教設施等機構中。
自1982年以來,網際網路已成為支持團體的一個重要平台。研究表明,網上支持團體不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還能促進健康知識的傳遞。>Martha Ainsworth指出,"這些團體的成功確立了電腦媒介溝通能夠促進敏感個人問題討論的潛力"
然而,找到合適的支持團體仍然是個挑戰,尤其是許多團體未被搜尋引擎列出。
一位倫敦大學的研究者提到,醫療社群需要理解個人經驗的運用,而非單靠證據基礎的方法。這些團體能幫助人們學會尋找與運用信息,替代專業知識。
多項研究指出,網際網路在提供社會支持方面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擁有慢性健康問題的群體尤為關鍵。以下是一些該研究的主要發現:
"在網上支持團體中,許多人表示匿名帶給他們舒適感,能夠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會受到現實社交場合的壓力影響。"
這些特點使得參與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並且避免了參加面對面會議的羞恥感。研究表明,許多人在網上支持團體中會留得比預期時間更久,因為他們希望回饋他們所獲得的支持。
然而,線上支持團體的運作也需要高效的互助意願。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者僅為獲取支持而參加,未必會主動提供幫助,這有時會影響人際互動的效果。
換言之,網絡支持團體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者的動機。至於心理健康領域,儘管相關研究不多,但已有證據顯示網上支持團體的確對促進心理健康可有正面影響。
在這個越來越數字化的時代,網上支持團體的興起不僅是科技進步的反映,更是人類需求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對面臨慢性疾病的患者,還是對於追求情感支持的個體,虛擬連結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最終,我們或許需要思考的是:在虛擬世界中建立的關係能否在現實中同樣帶來力量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