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支持小組中,成員們通常會提供各種非專業且非物質的幫助,幫助彼此應對特定的共同特徵,這通常是一種負擔。這種小組中的成員因擁有相同的問題而聚集在一起,分享應對策略、增強自我感覺以及創造社群感。幫助的形式可能包括提供和評估相關信息、分享個人經歷、傾聽和接受他人的經歷、提供同情理解以及建立社交網絡。支持小組還可能致力於提高公眾意識或參與倡導活動。
支持小組能夠在各自在生活中創造出共鳴,幫助成員找到彼此的力量。這種力量源於經歷的共鳴,並能激勵彼此。
雖然正式的支持小組似乎是現代現象,但這些小組在某些方面補充了傳統的兄弟會組織(如共濟會),並在某種程度上建立在以前的大家庭的支持功能之上。其他類型的組織則專注於支持某些事業,這些更常被稱為倡導組織、興趣小組、遊說小組等。舉例來說,工會和許多環保組織都是興趣小組。本文所提的支持小組專側重於與同伴進行的互助支持。
支持小組透過多種方式在成員之間維持人際聯繫。傳統上,小組會面對面聚會,保持對話互動的規模。支持小組也通過印刷的通訊、電話鏈、網際網路論壇和郵件名單來保持聯絡。有些支持小組純粹是在線上運行的。某些支持小組的會員資格是受控制的,需要申請和支付會費,而其他小組則「開放」,允許任何人參加公告會議或參與網上論壇。
自助支持小組是完全由成員、通常是志願者且具備相關經驗的人組織和管理的。這些小組也可稱為友誼小組、同行支持小組、非專業組織、互助小組或互助自助小組。最常見的是12步驟程序的小組,如匿名戒酒協會及心理健康自助小組。專業運營的支持小組則由專業人士主導,這些專業人士通常不會與成員分享相同的問題,例如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或神職人員。這些主導者控制討論並提供其他管理服務。這類專業運營的小組常見於醫院、藥物治療中心和矯正機構等的制度性場所,這些小組可能在特定時間運行,有時會收取參加費用。
如果是針對某種疾病、身份或預感,支持小組可以提供信息,充當經驗交換的平台,並可能成為受影響者及其家庭的公共關係聲音。例如,針對高智商或LGBTQIA+個體的群組在包容性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基於身份或預感連接人們。對於較為暫時的問題,如喪親或偶發的醫療狀況,支持小組則可能更傾向於幫助涉及的人克服或推進他們的狀況/經歷。
自1982年以來,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支持小組的場域。關於在線自助支持小組的討論也是電子治療的先驅,研究指出「這些小組的持久成功堅定了計算機媒介交流的潛力,可以促進敏感個人問題的討論。」透過一項對頭頸癌病患的在線支持小組的有效性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參加在線支持小組能促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提升。
找到合適小組仍然困難。一位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指出,缺乏質量目錄以及許多支持小組未被搜尋引擎列出,這使其變得困難。
多項研究顯示互聯網在提供社會支持方面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有慢性健康問題的群體。尤其在面對不常見疾病時,儘管地理距離遙遠,卻能創造出社群感及互相理解,並分享知識。根據倫敦大學的亨利·波茨,這些在線支持小組「對患者而言是一種被忽視的資源」。
許多研究集中於訊息內容,而重要的是參加小組對個體的影響。波茨抱怨,這些小組的研究落後,特別是由面對問題的人,而非研究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士設立的小組。用戶自發的小組可以分享健康專業人員可能忽略的實用知識,並影響個體找到、詮釋及使用信息的方式。有多項研究表明,網上支持小組的參與者在心理上獲得了安慰。
這些類型的支持小組可以為人們在各自的生活或經歷中帶來解脫,對於共同面對挑戰的人來說,同行者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