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刻意思考或記憶的,這些行為的背後,都能夠歸因於一種被稱為程序性記憶的潛意識力量。程序性記憶是指一種隱性記憶,通常是指那些不需要意識控制下便能輕鬆執行的技能和動作,如騎自行車、打字、甚至是開車等日常行為。
程序性記憶能夠幫助我們自動化許多複雜的任務,使我們能夠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重要事物之上。
程序性記憶的形成是通過重複練習某些行為,讓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將這些複雜的動作編程為自動化的行為。想像一下,當你第一次學習騎自行車時,你可能會感到不安,必須專注於每一個動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切變得自然,甚至你可以在騎車的同時和朋友交談。
心理學家將程序性記憶與陳述性記憶相對立,陳述性記憶是指那種可以明確表達和描述的記憶,例如歷史事件或事實知識。這兩者的區別對於理解人類記憶系統至關重要。Fitts模型中提到技術的掌握分為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結階段和自主階段,這告訴我們程序性記憶的深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練習。
在認知階段,個體需要理解所學的技能,通過分解技能來掌握它;而在自主階段,技能已變得自動化,個體的表現不再需要過多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人們都樹立了程序性記憶在技能獲取中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這一過程。例如,壓力和焦慮有時會導致“自我專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高度熟練的技能者也會在表現上出現“打嗝”或失誤。
研究者發現,這些情況在運動、表演藝術等領域尤為明顯。例如,許多專業運動員在關鍵賽事中可能會戰績下滑,這被稱為“踩空”。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當壓力增大時,運動員可能會不自覺地回到他們的思考過程中,這樣反而影響了他們的程序性執行能力。
即便是自然而然的技能,有時仍會因外部壓力而受到影響,這說明了程序性記憶的脆弱性。
而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更有效的操作方法與技巧也能突破學習的瓶頸。例如,在某項任務中,學習者若能觀察到他人如何更快速地完成任務,便可能獲得新的記憶,進而更好地運用於未來的表現中。
程序性記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使我們能夠在潛意識中流暢地完成各種技能,節省了大腦的資源,讓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於其他更重要的事務。然而,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在追求自動化技能的同時,我們是否有意識地忽略了那些可能隱藏在潛意識深處的過去經驗和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