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黨派初選,又稱為「頂端兩名初選」或「叢林初選」,是一種讓所有候選人在同一選舉中互相競爭的選舉形式,無論其政黨身份如何。這與傳統的政黨初選截然不同,在非黨派初選中,來自不同政黨的候選人都是在一次選舉中競爭,這樣的方式通常被認為能夠促進更中庸的候選人出現。支持者聲稱這系統使得少數黨成員能夠支持更具中庸派特質的多數黨候選人,然而當前的實證研究卻未能顯示出候選人中庸性或獨立選民投票的顯著影響。
這樣的初選系統易於產生票數分散的問題:來自同一政黨的候選人越多,該政黨在選舉中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加州均實行這種非黨派的兩輪初選制度,阿拉斯加在2022年特殊選舉中啟用了一種類似的四名候選人進一步選舉制度。在這種體系下,所有的候選人無論政黨偏好怎樣,都可以參加初選。儘管初衷在於提高選擇的包容性和減少政治極化,但實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一些少數黨的候選人無法進入下輪選舉的情況下反而加劇了政治分裂的風險。
非黨派的初選同樣與黨派初選存在著重要區別。傳統黨派初選強調候選人的政黨關聯,然而非黨派初選不會因政治黨的隸屬關係來決定候選人的入圍資格。這一制度在2008年的最高法院裁決中被認為是合憲的,並因此獲得了進一步的法律保障。
正如首席法官約翰·羅伯茨所言,假如選票設計讓沒有合理認知的選民不會認為候選人是某政黨的提名人,那麼該初選制度就具備了合憲性。
在美國,加州和華盛頓州的非黨派兩輪初選制度已經運行多年,數次經歷法律挑戰,逐漸形成了穩定的選舉模式。然而,這種制度卻未必能夠有效促進候選人的多樣性,也未必能使選民的參與度提升。這一點在最近幾次的初選中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在2012年、2014年及2016年,均發現來自相同黨派的候選人進入最終選舉的案例相當普遍。
例如,在2010年華盛頓州的參議院選舉中,兩位主要候選人均為民主黨成員,這一現象促使更多的選民考慮他們在初選過程中投給哪位候選人。選民的這一策略性投票行為無疑可能削弱第三方候選人的生存空間,尤其在意識到需要在主要政黨之間作選擇時,選民更傾向於選擇在選票上站得住腳的候選人。
在這種情況下,競爭較為溫和的候選人往往會有更大的勝算,反映出選舉制度設計的深層影響。
此外,華盛頓州2010年的州立法機構選舉案例,則展現了選民選擇策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的微妙轉變。初選的結果經常可以影響後續的選舉走向,而這樣的模式也對候選人本身的政策立場提出了挑戰,選擇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支持者的取向及外部勢力的動態。
儘管許多專家對此種初選制度的期望寄之於高,但卻因一系列政策選擇和實務操作的複雜性導致最終效果對比預期差距較大。有學者指出這些初選體系可能不會如預期般降低政治極端化,反而導致與狹隘黨派文化相關的新問題出現,這顯示出選舉系統設計的挑戰性及其影響深遠的後果。
不難發現,想要通過制度設計達成選民更為理性的選票選擇並非易事,而這種努力的有效性依賴於候選人對選民需求的語言轉變及技巧運用。
在未來,隨著政治環境的持續演變,非黨派初選是否能再次被賦予新的定義及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