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預備者」這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尤其是在全球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這一社會運動的成員,稱為生存主義者或預備者,積極為各種緊急情況做好準備,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秩序崩潰。這種現象不僅關聯到個人的生存條件,還影響到社會秩序的未來。
生存主義強調自我依賴、儲備物資以及獲得生存知識和技能。
生存主義者的準備範圍從個人困境到全球性災害都存在,反映出他們對潛在風險的高度評估。這種準備心態的背後,潛藏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強烈反應。
生存主義運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那時候,對核戰爭的威脅、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和經濟崩潰的警告,強化了人們的生存意識。冷戰期間,各種民防計劃促進了人們對核避難所的需求,並且政府開始推廣公共原子彈掩體。
巨大經濟危機如1929年華爾街崩潰的影響,使得生存主義者認識到準備的重要性。
進入60年代和70年代後,隨著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的增加,生存主義的理念開始傳播。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為《美國的饑荒與生存》的書籍,進一步加強了這一運動的存在感。這本書中的許多想法包括食品存儲的建議,讓人們意識到備戰的重要性。
進入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生存主義再度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千年蟲(Y2K)問題的臨近,許多人開始擔心,科技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全面的準備計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吸引了大量普通人的興趣。
生存主義者不僅僅是以武力準備逃避問題,更是有充分的後勤與資源準備。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之後,生存主義者的數量再次上升。人們開始擔心戰爭、疾病及自然災害的威脅,這一過程不斷驅動著更多人加入到生存主義的行列中。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及烏克蘭危機期間,生活的不確定性使許多人重新評估自己的生存準備。
生存主義者通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關注,采取不同的生存準備措施。這包括建立防禦性避難所、儲備食物和水,甚至是採用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例如自給自足的農業。不同的群體可能將重點放在不同的領域:
生存主義者常常會建立一個秘密的或防禦性的避難處,並儲存非易腐物品、飲用水、衣物、種子和醫療用品。他們的準備範圍從全方位策略到日常的「隨時準備」心態不等。
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下,生存主義通過電視節目及社交媒體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這也使得生存主義者的形象不再是過去那種負面的刻板印象,而是轉變為更為多元的社會現象。
生存主義不僅是抵擋災難的方式,而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自我應對。
社區的重建及人際關係的強化,在生存主義的理念中變得愈發重要。這也使得許多人開始關注如何在社會動盪的環境中支持彼此,建立更強大的社區聯繫。
綜合來看,生存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對自身的生存條件及危機應對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當前不穩定的全球環境中,生存主義是否會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