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初期,蘇聯推出了PT-76,一款兼具水陸兩用功能的輕型坦克。這款坦克迅速成為蘇聯軍隊和華沙公約國家標準的偵察坦克,進而在國際上廣泛出口至友好國家,例如印度、印尼、伊拉克、敘利亞、北韓及北越。PT-76的全名為「浮動坦克–76」,其中76代表了其主武裝的口徑—76.2毫米的D-56T系列步兵炮。隨著時間的推移,PT-76不僅在偵察及火力支援角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底盤也成為多個其它軍械設計的基礎,包括BTR-50裝甲運輸車及ZSU-23-4自走防空炮等。
二戰結束後,輕型坦克的概念在蘇聯再度興起,這類坦克主要用於偵察部隊,因此具備水陸兩用的能力至關重要。設計需求強調,這款坦克應能輕鬆越過水障礙。1940年代末期,數個輕型坦克原型車相繼面世,其中最成功的是由工程師N. Shashmurin設計的「物件740」。此款坦克的設計簡單、駕駛性能優良且具備較強的越野能力,水上噴射的設計更是當時的創新。1950年完成的原型車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正式採用,並於1951年8月6日命名為PT-76。
PT-76擁有典型的坦克佈局:駕駛艙位於前方,戰鬥艙位於中央,而引擎艙則在後方。這款坦克的三人乘員組合中,指揮官同時擔任無線電操作員和炮手,這使其觀察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坦克的主武器是76.2毫米D-56T步兵炮,具備1500米的有效射程和每分鐘六至八發的射速。該坦克還配備了一挺7.62毫米的同軸機槍,用於近距離火力支援。
PT-76是一款理想的偵察、兩棲作戰運兵器,但作為一款戰鬥車輛卻存在著諸多局限。
約有5000輛PT-76在其服務生涯中建造,其中2000輛被出口到其他國家。多數PT-76先後在越戰、印巴戰爭及多國內戰中發揮作用。尤其在越戰中,PT-76在越南人民軍的坦克部隊中占據核心地位,並參與了多次關鍵性的戰鬥。其後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印度陸軍的PT-76在多場戰役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其優勢,尤其是在對抗過時的巴基斯坦M24 Chaffee輕型坦克時。
PT-76獨特的設計允許其在水中機動,搭載的水噴射系統讓其在水面上通常可以以10.2公里的速度游泳。其引擎亦提供了404公里的作戰範圍,儘管在裝甲防護方面卻不如其它輕型坦克來得堅固。在越戰中,PT-76的靈活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讓其在水面上進行機動時嶄露頭角,成功地穿越河流及其他水障礙。
歷經多場衝突,PT-76成為了不少國家軍隊的重要裝備,尤其是在被廣泛使用的第三世界國家中。
PT-76的設計及功能滿足了當時軍事需求,使其成為蘇聯及多個友好國家的首選偵察坦克。儘管隨著科技進步及作戰需求變化,PT-76的角色逐漸減少。但其獨特的兩棲能力與靈活性仍讓它在某些地區保有重要使用價值。這一切令人思考的是,未來的戰爭中,輕型坦克是否仍會在現代戰場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