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76是一款由蘇聯在1950年代初期推出的水陸兩用輕型坦克,迅速成為蘇聯陸軍及其他華沙公約軍隊的標準偵察坦克。這款坦克被廣泛出口到印度、印尼、伊拉克、敘利亞、北韓以及北越等友好國家。PT-76的全名為「漂浮坦克-76」,其76則代表主武器的口徑:76.2毫米D-56T型系列炮。PT-76在偵察和火力支援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底盤也成為其他多種兩棲車輛設計的基礎,包括BTR-50裝甲運兵車、ZSU-23-4自走高射炮、ASU-85空降自走炮和2K12 Kub防空導彈發射車。
PT-76被認為是偵查任務的專家,並參與了多場戰爭,從越南戰爭到印巴戰爭。
二戰後,蘇聯重新思考輕型坦克的概念,設定這類坦克將用於偵查單位,因此其兩棲能力至關重要。要求其能夠在無需過多準備的情況下越過水障礙。1940年代末多次測試的輕型坦克樣本中,最成功的為設計號稱「Объект 740」的原型,該車由工程師N. Shashmurin在列寧格勒的VNII-100研究所負責設計。在1950年,Kirov廠建造了原型車,並於1951年8月6日正式列入軍隊服役,命名為PT-76。隨後的生產於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展開。
PT-76以其典型的坦克佈局著稱,駕駛艙位於前方,戰鬥艙則位於中央,發動機艙則在後方。它的三人乘員配置中,指揮官同時擔任無線電操作員及炮手,略微減少了他作為觀察員的效率。駕駛員位於艙頂,並擁有一個防水的觀景口,這一設計使他在夜間能夠使用夜視裝置,保持高效作戰。
PT-76的主武器是76.2毫米D-56T系列炮,具備大約1500米的有效射程和每分鐘6至8發的射速。它配備多種彈藥,包括高爆彈和反坦克彈等。這些設計使得PT-76在召喚陸軍支援時,無論在水上或是陸地上,都能展現出強大的火力和機動性。
PT-76的雙重功能體現在其卓越的水上操作能力上,透過扁平的船型車身設計和新穎的水噴氣系統,該坦克能以最高10.2公里的速度在水中游動,並具備跨越各種水障礙的能力,這要求舉國擊敗他國軍隊。
約5000輛PT-76坦克於生產期間建造,其中2000輛被出口至世界各地。它在包括越南、印巴戰爭和各個小衝突中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並作為偵查單位的主力編制。儘管在前線服務中被BMP-1取代,但在許多國家的某些軍事編成中仍然能見到它的身影。
PT-76不僅在蘇聯軍隊中出名,也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的象徵,甚至在俄軍的某些行動中仍然活躍。
在越南戰爭中,PT-76與T-54、T-55等其他型號坦克一起,成為了北越人民軍的主要裝甲部隊。在戰鬥中展現了出色的性能,例如在1968年的Lang Vei特種部隊營地攻擊中,13輛PT-76成功突入,佔領了目標。此外,在印巴戰爭中,印軍的PT-76抗衡了大量的巴基斯坦M24薩弗坦克,取得了不少成功。
PT-76的水陸兩用設計和可靠性使其成為改變戰場格局的一款重要坦克,雖然隨著技術進步而漸漸被淘汰,但其在多場戰爭中的運用仍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歷史片段,未來的戰爭中,類似的兩棲作戰能力是否會再度受到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