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puytren's病,又名Dupuytren's挛缩症,這個名字源自於早在1831年就首次描述了此病機制的法國外科醫生Guillaume Dupuytren。這種疾病使一隻或多隻手指在彎曲狀態下永久性固定,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讓許多人只能在心中默默忍受。這個病的起因至今尚無確定的解釋,但科學家們相信遺傳因子在此病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一開始,Dupuytren's病通常會在手掌皮膚下方出現小硬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硬結逐漸惡化,患者的手指無法完全伸展。雖然這種情況通常不伴隨明顯疼痛,但有些患者會感受到輕微的刺痛或癢感,甚至在嚴重情況下出現疼痛。根據研究,最常受到影響的手指是無名指,之後依次是小指和中指。
Dupuytren's病的根本機制與手掌筋膜內部的異常結締組織形成有關聯。
雖然Dupuytren's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科學界發現了一些風險因素。其中,家庭病史在此病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調查顯示,約60%至70% 的患者有遺傳傾向。此外,年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50歲以上的男性患病機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北歐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除了遺傳因素,還有其他風險因素,例如酗酒、吸煙、甲狀腺問題、肝病、糖尿病、先前的手部受傷和癲癇等。值得注意的是,Dupuytren's病的患者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同時出現其他疾病,例如Peyronie病。
在挪威,超過60歲的男性中約有30%的人曾診斷為此病,而美國約有5%的人在其一生中會受此病影響。
通常,註意到手部有小結塊或明顯的彎曲後,患者會去尋求醫療幫助。醫生會進行身體檢查,有些情況下還會進行影像學檢查來確診。初步治療包括類固醇注射至受影響區域、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如果病情加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凝膠注射或手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醫生會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限制性掌膜切除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方法。然而,這種手術的復發率相對較高,約39%的患者在四年內復發。
Dupuytren's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造成了顯著影響。許多人發現,隨著病情的加重,他們甚至無法執行日常活動,比如穿衣、握手等社交互動,從而感受到羞愧和焦慮。部分患者表達了相應的疼痛、極度不適以及社交場合的尷尬。
Dupuytren's病的患者通常在社交場合感到尷尬,這種情況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對Dupuytren's病的研究深入,醫學界對其成因的認知逐步清晰,但要完全解釋這一疾病的潛在原因依然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治療技術不斷被提出,例如使用輕微侵入性的針刀技術,將患者的恢復時間縮短。這些創新方法使治療變得更有效,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儘管如此,Dupuytren's病的復發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患者在治療後的隨訪與康復至關重要。專家們還在探索新的治療選擇,尤其是在早期階段進行的療法可能會對疾病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面對這種難以捉摸的疾病,我們不禁要思考:未來在治療與管理Dupuytren's病方面,是否還會有新的突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