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服務質量成為了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個包含多個面向的概念,服務質量不僅關乎顧客的期望和實際的服務表現之間的差距,更彰顯了企業在經濟競爭中的可持續性。
服務質量,從顧客的角度來看,是在每一次服務接觸中實現的顧客服務成果。
顧客的期待來自過往的體驗、口碑以及市場營銷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顧客通常會將所感知的服務與他們的期望進行比較,若前者無法滿足後者,便會導致失望的情感。
服務質量自古以來就難以明確定義與評估,部分原因在於服務的無形特性。最早對於服務質量概念的探索來自於所謂的北歐學派,他們將服務質量視為技術質量和功能質量兩個基本維度。技術質量是顧客從服務公司獲得的實際結果,比如在餐廳中的一餐或在酒店中的一晚。而功能質量則關乎顧客獲得服務的方式,如禮貌、專注及迅速的反應等。
技術質量較為客觀且易於量化,而功能質量的評估卻相對困難。
顧客對特定服務的期待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推薦、個人需求及過往經驗。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服務質量,2005年,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等學者提出了SERVQUAL模型,概括出評估服務質量的五個主要維度:可靠性、保證性、具體性、同情心及響應性。這五個維度在許多行業和環境下均具有代表性,並經常用RATER這一助記符來幫助記憶。
儘管期待—失望模型在學術界占主導地位,但學者們質疑其有效性,認為這一模型在服務質量的概念化上存在疑慮。
測量服務質量通常涉及主觀與客觀的程序,兩者皆需評估某些顧客滿意度的相關因素。例如,顧客的滿意度被視為服務質量的間接指標。研究表明,優質的服務質量會影響到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影響整個業務的表現。
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普及,學者們開始著手定義和測量電子服務質量。新的研究指出,電子服務質量的定義包含網站設計、履行、顧客服務以及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四個維度。
適當的服務質量提升顧客的期望,也進一步促進了服務的重新設計與交付,從而提升總體業務績效。
在學術界,服務質量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大多數研究表明,服務質量與顧客滿意度之間確實有著密切的聯繫,當一個變數上升時,通常也會導致另一個變數的上升。
提升服務質量的途徑可分為服務設計及服務交付兩個方面。服務設計方面的改進包括服務產品與環境的設計;而在服務交付中,則可透過改善服務過程及顧客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互動來達成。
最終,企業如何能夠在提升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既滿足顧客的期待,又在經濟上保持競爭力,似乎仍然是當前商業界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