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服務質量(SQ)的重要性愈發突出。服務質量不僅影響顧客的即時滿意度,還直接關係到顧客的長期忠誠度。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提升服務質量已成為企業的重要策略。一項研究顯示,當顧客對服務的期望(E)與實際體驗(P)之間的差距縮小時,顧客的忠誠度隨之提升,這也證明了服務質量的關鍵地位。
研究表明:提升服務質量會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及長期的經濟競爭力。
服務質量的定義相對簡單,但其背後蘊含的概念卻十分深遠。顧客的服務期望通常源自於過去的經驗、口碑 recommendations 及市場行銷的溝通。而當顧客的實際體驗無法滿足這些期望時,就會產生失望情緒。例如,對於TAJ酒店集團來說,儘管旗下不同品牌(如 Vivanta、Gateway 和 Ginger)在星級上有所區分,但客戶對TAJ品牌的高質量服務的期待始終如一。這使得品牌在顧客心中的形象難以清晰分割。
學界對服務質量的研究歷經多次變遷。早期的北歐學派將服務質量分為技術質量和功能質量。技術質量涉及到顧客在服務過程中得到的實際產品,如餐廳的食物或酒店的房間;而功能質量則關注顧客的服務體驗,如服務人員的禮貌程度和服務的迅速性。
然而,測量功能質量卻常常具挑戰性,因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的。
服務質量模型,即“GAP模型”,指出了影響顧客服務滿意度的五大差距。這些差距包括顧客期望與企業實際提供的服務之間的不一致性。經過多次測試,A. Parasuraman 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SERVQUAL模型,最終確立了 reliability、assurance、tangibles、empathy 和 responsiveness 這五大維度。這五個維度被認為適用於多種行業與情境。
在行銷學生中,通常使用記憶法 RATER,幫助回憶這五個維度。
測量服務質量的方法可分為主觀和客觀過程。主觀過程通常是透過顧客滿意度直播來評估,雖然滿意度是服務質量的間接指標,但許多研究證明,服務質量的提升會導致顧客感知價值的提高、顧客滿意度及忠誠意圖的升高。
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服務質量(e-service quality)也成為研究的新領域。研究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Defining特定的維度,例如網站設計、訂單處理、客戶服務以及信息安全與隱私等。
例如,e-service quality被定義為“網站在衡量購物、訂購和交付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程度”。
提升服務設計與交付是實現高服務質量的關鍵。企業可以通過改進服務設施、交付過程及客戶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互動來提高服務質量。例如,質量功能展開(QFD)、可視化流程圖及顧客參與管理都可以是有效的改善方法。
確保服務合規性,即服務的交付能如設計所期望的那樣進行,是另個必須關注的領域。企業可以採用保證、神秘顧客調查、標準設立及統計過程控制等多種方法來提高服務品質的合規性。
在學術討論中,服務質量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大多數研究表明,服務質量與顧客滿意度雖然獨立存在,但卻有密切的相關性,通常一者的提升會導致另一者的上升。
顧客滿意度不僅是企業成功的重要指標,也是理解顧客需求的重要途徑。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能否持續吸引顧客的忠誠,取決於他們在服務質量上的持續投入與提升。在服務質量與顧客忠誠度之間,究竟還有哪些尚未被挖掘的深層關聯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