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也稱為流感針,是一種保護人們免受流感病毒感染的疫苗。隨著流感病毒快速變異,每年會開發新版本的疫苗。雖然其有效率因年而異,但大多數疫苗能提供適度至高的保護。流感疫苗的疫苗接種歷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而在1945年後在美國大規模使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推薦,六個月以上的所有人每年都應接種疫苗,尤其是高風險人群。
流感疫苗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藥物名單。
流感疫苗的生產主要依賴於在胚胎雞蛋中培養病毒的技術。這一技術發源於1940年代,當時美國軍方開發了第一批經過批准的滅活流感疫苗。此後,隨著研究的深入,生產工藝得到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疫苗的純度,從而減少了副作用。至今,疫苗是通過幾種不同方式製作的,包括在細胞培養基中生長病毒或利用重組蛋白製作疫苗。這些不同類型的疫苗在防治流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疫苗的誕生源於1918年全球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當時,科學家們嘗試了各種療法,從古老的放血到輸氧,最終找到通過胚胎雞蛋增長病毒的方法。1931年,科學家首次報導在胚胎雞蛋中成功培養了流感病毒。這一成果讓後來的研究者得以開發出第一代實驗性流感疫苗。隨著科學的進步,流感疫苗的生產技術不斷演變。
在1940年代,美國軍方開發了第一批經過批准的流感滅活疫苗。
然而,對於流感疫苗的接受度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在1976年的豬流感恐慌中,美國總統福特匆忙推動疫苗接種計畫,導致了若干公共關係問題和延遲,最終引發了一定的副作用。儘管如此,歷史上多次疫苗接種計畫證明,疫苗不僅能夠預防流感,還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為未來的疫苗提供免疫記憶。
流感疫苗的製作技術以從胚胎雞蛋中培養病毒為基礎。這項技術是在1931年首先報告的,隨後成為生產流感疫苗的重要方法。每年,科學家們根據流感病毒的變異情況來調整疫苗組成,這亦是一項技術挑戰。流感病毒常透過抗原漂移的方式發生輕微突變,使得疫苗的效力受到影響。
疫苗的有效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年齡、先前免疫和免疫功能。
流感疫苗的有效性通常會隨著每年的流行株變化而有所變動。儘管有些年份的疫苗與流行株的不匹配,仍然能提供交叉保護。根據研究,流感疫苗在大多數年份的有效性可達50%至60%,且接種疫苗能顯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流感疫苗的接種不僅能防止病毒的擴散,還能降低個體感染後的病情嚴重程度。尤其是對於兒童、高齡者及慢性病患者群體而言,接種疫苗更是至關重要。流感疫苗也被認為有助於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一發現進一步提高了疫苗接種的價值。
接種流感疫苗可顯著減少心肌梗塞的風險。
雖然疫苗並不足以提供100%的保護,但它能顯著降低感染的風險。接種流感疫苗可促進社區免疫,特別是當接種率高時,對於保護那些無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意義尤為重大。
隨著流感季節的來臨,流感疫苗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選擇與公共衛生策略,值得每個人深思。在推動疫苗接種的同時,我們應該不斷反思:為什麼有些人仍然拒絕接種疫苗,這是否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