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哈利·馬科維茲提出了一個投資組合優化模型,這便是我們今天熟知的馬科維茲模型。這個模型極大地影響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提供了一種系統性的方法來選擇最有效的投資組合,分析給定證券的各種潛在組合。根據該模型,選擇那些不完全「同時變動」的證券,能有效地幫助投資者降低風險。
馬科維茲模型不僅基於預期回報(即均值)和各個投資組合的標準差(即方差),也考量了風險的多樣性。
馬科維茲在開發模型時做出了一些關鍵的假設:
有效投資組合指的是在一定風險下獲得最大回報的組合,或在一定回報下最小化風險的組合。選擇有效投資組合的方式可分為兩種:
所有落在有效邊界(Efficiency Frontier)的投資組合,對於給定的風險水準都被認為是有效的。
當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時,必須分析風險與回報的偏好。高風險厭惡的投資者會選擇位於有效邊界左下方的投資組合,而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則可能選擇位於邊界上方的投資組合。
每個投資者都希望在其效用函數的基礎上實現最大的滿意度,因此通過調整其選擇的組合,他們可以提升自身的投資回報。
儘管馬科維茲模型為投資組合選擇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其仍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
馬科維茲模型的概念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更提醒我們投資過程中的風險與回報之間的平衡。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演變,這種理論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是否依然適用?